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26|回复: 0

[海洋学院] 海洋生态学(Marine Ecology)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2: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名:海洋生态学(Marine Ecology)  学分:3  学时:48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基础必修课  
开课学院:海洋科学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生态学和海洋学的交叉学科,是为海洋技术、环境工程、海洋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综合性专业课。其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海洋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方法,并初步具有应用所学理论来分析和解决海洋资源的利用、管理等科研和实践中有关的生态学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讲授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其与海洋生物学、海水化学、海洋学、生理学、行为学和数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以生态系统生态学为中心,系统阐述海洋环境、海洋生物类群、种群、种间关系、群落,以及海洋初级生产力、能量流动和生物地化循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介绍海洋生物资源科学管理与利用、海洋污染以及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态学内容。同时,也介绍现代海洋生态学最新研究前沿的进展状况。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学原理,并运用海洋生态学原理指导相关专业实践活动。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绪  论(3学时)
主要内容: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海洋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学习要求:让学生了解海洋生态学的发展历史、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生态学等基本的概念、在海洋生态学领域有特殊贡献的著名科学家。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生态学的不同理解和看法。
2.        各个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差异。
3.        生态学发展趋势和重点研究领域。
4.        海洋生态学的重要的进展。
知识点:生态学、美国著名生态学家Odum、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物圈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意义、海洋生态学的奠基人、生态学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
第二章 生态系统概述(4学时)
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形成、进化与Gaia假说
学习要求:扼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结构与功能以及生态系统的形式与进化(后面各章内容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核心思想、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成分和生物生产、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了解维持生态稳定的机制以及生物圈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同时对生物圈的形成与进化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生态系统概述
2.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空间结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过程
3.        稳态、生态平衡
4.        Gaia假说
知识点:生态系统、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生产者、自养生物、消费者、异养生物、分解者、分解作用、食物链、营养级、牧食食物链或植食食物链、碎屑食物链、食物网、能量流动、生态效率、物质循环、生物地化循环、贮存库、交换库或循环库、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反馈机制、生态平衡、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化学进化、Gaia假说、补加能量
第三章 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4学时)
主要内容:海洋环境;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
学习要求:了解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海洋三大环境梯度、海洋环境分区的划分依据以及海水某些物理特性的生态学意义。掌握海洋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栖生物三大生态类群的特征,了解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对三大功能类群中的主要种类(类别)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难点和重点: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
知识点:环境梯度、水层部分、海底部分、浮游生物、浮游枝物、浮游动物、海洋沉积物、微微型浮游生物、微型浮游生物、小型浮游生物、中型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巨型浮游生物、超微型浮游生物、终生浮游生物、阶段浮游生物、偶然浮游生物、漂浮生物、休眠袍子、游泳生物、洄游、产卵洄游、索饵洄游、越冬洄游、底栖生物、污损生物、微型底栖生物、小型底栖生物、大型底栖生物
课外阅读:Odum(美)著,《生态学基础》
第四章 海洋非生物生态因子极其作用(6学时)
主要内容: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光照;温度;盐度;表层流;溶解气体
学习要求:通过学习掌握环境和生态因子的基本概念,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限制因子原理、利比希最小因子和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海洋环境中光、温度、盐度、海流等主要生态因子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作用,了解溶解气体主要组分的来源与消耗途径及其与生物代谢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限制性因子的概念、原理、主要学说组成、在实践过程中的判别。
2.        光照、温度、盐度、海流的生态作用。
3.        溶解气体与生物代谢的关系。
知识点:环境、生态因子、非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限制因子、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耐受限度、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生态幅、广适性生物、狭适性生物、光合作用有效辐照、透明度、透光层、弱光层、无光层、昼夜垂直移动、生物发光、温跃层、不连续层、热成层、恒定温跃层、季节性温跃层、广温性、狭温性、暖水种、温水种、冷水种、两极分布、两极同源、热带沉降、生物学零度、,热常数、盐跃层、渗透过程、渗透平衡、渗透调节机制、狭盐性生物、广盐性生物、海流、潮流、寒流、暖流、上升流、下降流、反气旋型环流、北赤道流、黑潮、北太平洋海流、西风漂流、加利福尼亚海流、南赤道流、东澳大利亚海流、秘鲁海流、赤道逆流、气旋型环流、阿拉斯加海流、亲潮、南极绕极流、加拿利海流、本古拉海流、辐散大陆锋、南极辐散区、最小含氧层、消光系数
作业与讨论:谈谈你对限制因子的理解?
第五章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4学时)
主要内容:种群的概念与种群统计学基本参数;种群的数量变动和生态对策;种群的衰退与灭绝
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种群的概念及其群体特征,K生态对策、r生态对策的特征及在保护生物学方面的实践意义、影响种群数量动态的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因素。了解种群统计学的基本参数、生命表及其应用、种群数量变动的基本数学模型及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规律,种群调节及种群衰退与灭绝的机制,并理解应用种群生态学有关理论对待自然生物资源的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种群的概念相关。
2.        K生态对策、r生态对策的特征及其意义。
3.        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素。
4.        种群灭绝的机制。
知识点:种群、种群密度、阿利氏规律、集群现象、斑状分布、年龄级比、年龄分布、优势年龄组、性比、生态出生率、生态死亡率、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加倍时间、环境负载能力、逻辑斯谛方程、r选择、K选择、K对策者、r对策者、种群调节、非密度制约因素、密度制约因素、生态灭绝、最小生存种群、等位基因、遗传变异性、遗传漂变、近交衰退、灭绝旋涡
课外思考题:r选择和k选择的异同?
第六章 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3学时)
主要内容:种间食物关系;种间竞争和生态位理论;共生关系
学习要求:学习本章要掌握生物群落中种间食物关系的生态学意义和捕食者与被食者的辩证关系,掌握高斯假说和种间竞争的基本原理、生态位(包括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的基本概念及其与种间竞争的关系。了解食性分化及其适应性意义,了解生态位分化的几种主要方式以及海洋生物之间各种共生关系及其生态学意义。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生态位的概念、原理、应用。
2.        高斯假说的提出过程。
3.        食物关系的重要意义。
4.        生态位的分化。
知识点:捕食现象、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食碎屑动物、腐食性动物、滤食性动物、捕食性(或掠食性)动物、啮食性(或啃食性)动物、食沉积物动物、种间竞争、高斯假说、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超体积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实际生态位、生态位分化、共生现象、共栖、互利、寄生、偏害、原始合作
课外思考题:如何理解海洋生物的生态位及其分化?
第七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态演替(3学时)
主要内容: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结构;形成群落结构的一些影响因素;群落的生态演替
学习要求:本章的目的在于掌握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描述种类组成结构的方法,生态演替的基本概念和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规律等群落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了解群落的空间生构和群落组成的季节动态,影响群落结构的环境和生物学因素。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生物群落的概念、物种多样性、平行群落、生态等值。
2.        群落的结构特征。
3.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4.        生态演替
知识点: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平行生物群落、生态等值、种的丰富度、优势种、常见种、稀有种、均匀性、进化时间理论、稳定时间假说、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弗多样性指数、梁概念、斑状分布、季节演替、群落交错区、边缘效应、关键种、食物-限制种团、基底-限制种团、空间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演替系列、顶极群落、地质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自源演替、异源演替、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单顶极群落、多顶极群落、波动状稳态
课外思考题:分析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第八章 海洋初级生产力(5学时)
主要内容:海洋生物生产及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分布;海洋新生产力
学习要求:本章要求掌握有关海洋生产力的各种基本概念、影响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各种因素及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分布规律。了解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的新进展、初级生产力的测定方法(14C法低估生产力的原因),掌握海洋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和研究新生产力的意义。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初级生产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
2.        营养盐的吸收——米氏方程。
3.        影响初级生产力的因素。
4.        海洋新生产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知识点: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群落净生产力、现存量、生物量、周转率、周转时间、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化学合成作用、现场法、模拟现场法、同化指数、同化系数、光呼吸作用、补偿深度、补偿光强、吸收半饱和常数、临界深度、过剩摄食、季节性温跃层、恒定温跃层、上升流、辐散大陆锋、南极辐散区、南极辐聚带、湍流、再生、再循环、新N、再生生产力、新生产力、r比、输出生产力、光合作用墒。
课外思考题:为什么说某海区的新生产力可作为估计该海区可持续渔获量的依据?
第九章 海洋生态系统的能流及次级生产力(5学时)
主要内容:海洋食物链、营养级和生态效率;海洋食物网及能流分析;海洋各类动物次级产量估计;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
学习要求:学习本章要求较全面掌握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的基本过程、食物链、营养级和生态效率等基本概念以及海洋食物网特点和有关简化食物网、同资源种团、粒径谱和生物量谱、微生物环的组成、结构及其在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等能流研究新进展的有关知识。了解海洋生态系统能流和动物种群次级产量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生态系统能流的基本过程
2.        食物链
3.        微生物食物环
4.        粒径谱、生物量谱
知识点:营养级、营养级间的利用效率、生态营养效率、总生长效率、净生长效率、功能群、同资源种团、股群法、积累生长法、周转时间法、碳收支法、粒径谱、生物量谱、细菌的二次生产、微型生物食物环。
课外思考题:
1.        同资源种团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2.        为什么要用生物体重多少替代粒径大小来绘制粒径谱?
第十章 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与生物地化循环(3学时)
主要内容:海洋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海洋水层有机颗粒物的沉降与分解;沉积环境中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营养盐再生;碳循环和海洋生物泵;营养物质循环
学习要求:学习本章应掌握生态系统分解作用的概念及意义,海洋主要分解者类群和微型生物食物环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的贡献,沉积物中有机质的有氧和缺氧分解,海洋生物泵概念及其作用以及DMS的来源、去向与作用。了解大洋和近岸水层颗粒有机物的沉降分解过程的差异及原因以及氮、磷、硫等营养物质生物地化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分解作用和主要分解者
2.        海洋生物泵
3.        DMS
知识点:矿化作用、分解作用、沥滤阶段、分解阶段、耐蚀阶段、海雪、底栖—水层耦合、生物扰动、生物泵、钙化作用、碳酸盐泵、温室气体、温室效应、硝化作用、脱氮作用、磷酸酯酶。
课外思考题:
试分析富营养海区和贫营养大洋区地微型生物食物环在营养物质再生作用中的差异?
第十一章 海洋主要生态系统类型(4学时)
主要内容: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岩岸潮间带和大型海藻场;沙滩;河口、盐沼和海草场;红树林沼泽;珊瑚礁;近岸上升流区;深海区;热液口区与冷渗口区
学习要求:本章学习目的在于了解沿岸、浅海区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掌握潮间带沙滩、岩岸、河口、盐沼、红树林、大型海藻场、珊湖礁、沿岸上升流区以及大洋区生态系统的环境、生物群落和能流、物流基本特征,了解热液口这类特殊生物群落的特点及其与海洋其他生物群落在有机物生产等方面的重要区别。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沿岸、浅海生态系统概述
2.        潮间带
3.        河口
4.        珊瑚礁
5.        上升流区
6.        深海区
知识点:潮间带、潮上带、海藻森林、潮下带、沙间动物、盐跃层、湍流、盐沼、海草场、红树植物、红树林沼泽、珊湖礁、造礁珊湖、非造礁珊湖、岸礁、堡礁、泻湖、环礁、虫黄藻、硫化物群落。
第十二章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4学时)
主要内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与途径
学习要求:本章要求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概念、内涵和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点。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人类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严重威胁以及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和途径。同时,对退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的生态学原则和基本途径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难点和重点:
1.        生物多样性概念、特点。
2.        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和采取的措施。
知识点:生物多样性、生态综合体、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等位基因、基因型、个体表现型、基因重组、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入侵、海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易地保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学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重要术语用英文单词标注。
    案例讨论课的次数为3次,前两次为固定内容讨论课。其中,第一次为地球生物的海洋起源;第二次为海洋生态中的生物入侵事件。最后一次内容不固定,根据每年国内和国际发生的重大海洋生态事件作为讨论课进行分析。
    本课程自学内容的量应不少于理论教学时数的10%,主要安排在各章节中有关背景资料和易于理解的内容上,自学不占上课学时,但必须考试。
    通常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要布置一定量的课外思考题或阅读名著等形式,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实行模块式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七个单元(其中2-7章为一个基础知识单元),每个单元再由理论授课、分析、研讨、自学、课外思考题等方式构成。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音像教材(光盘)、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还有重要内容的文字提示与电子教学幻灯片)以及网上辅导(主要采用E-MAIL、BBS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考勤讨论等占30%、闭卷考试占7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海洋生态学》第二版
沈国英,施并章(2003):海洋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阅读书目:
1)李冠国,范振刚(2004):海洋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蔡晓明(2000):生态系统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李博(2000):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尚玉昌,蔡晓明(1992):普通生态学(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5)[美]Odum(1972):生态学基础,科学出版社1974年版。
浏览书目:   
普通生态学        蔡晓明,尚玉昌        北京大学出版社
海湾生态过程与持续发展        焦念志等著        科学出版社
海洋生态学        邵广昭        明文书局
海洋开发与管理        王铁民著        海洋出版社
海水健康养殖的理论与实践        王清印        海洋出版社
应用生态学        张金屯等编        科学出版社
行为生态学        尚玉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动物生态学原理        孙儒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生态学基础        Odum.E.P.著,孙儒泳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生态学        李博、杨持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态系统生态学        蔡晓明         科学出版社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Ⅱ渤海生态系统动力学过程        苏纪兰,唐启升等        科学出版社
植物生态学        曲仲湘,吴玉树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生态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郑师章等        复旦大学出版社
普通生态学        孙儒泳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基础生态学        孙儒泳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环境生态学        金岚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态学:概念与应用        Molles,M.C.        科学出版社
保护生物学概论        Richard著,祁承经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生态学        李振基等        科学出版社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        傅伯杰        科学出版社
生态学(第5版)(中文版)        孙儒泳等译       
生态学        Mackerzie等著,孙儒泳等译        科学出版社
生态学:原理与应用        Chapman等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Ecology        Mackerzie        Bios Sciengtific
Publishers limited
黄渤海近岸生态环境与生物群落        程济生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海洋生态学        李冠国、范振刚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及模型        陈长胜        高等教育出版社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环境和资源生物学        沈德中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南海生态环境与生物资源的污染效应研究        贾晓平等        海洋出版社
养殖环境中的生态因子        程波        海洋出版社
现代环境科学导论        JM 莫兰等编著        海洋出版社
现代生态学讲座        李博        科学出版社
现代生态学        戈峰        科学出版社
环境生态学导论        盛连喜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河口生态学        陆健健        海洋出版社
近海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        于大江        海洋出版社
污染生态学(第2版)        王焕校        北京:高教出版社
污染生态学        王焕校主编        北京:高教出版社
污染生态学        孙铁珩        北京:科学出版社
全球海洋功能区划概要        区划编写组        海洋出版社
全球生态学        周广胜,王玉辉编著        气象出版社
全球气候变暖与生态环境研讨会文集        研讨会秘书处        海洋出版社
辽东湾近岸养殖环境研究        李宗品,孙克诚等        海洋出版社
生态学概论        苏智先等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态学实验与实习        杨持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生态学(第2版)(影印版)        Manual C.Molles Jr.        科学出版社
生态与进化研究中的分子方法        何田华等译        现代生物技术译丛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        乐佩琦        科学出版社
中国海洋生物种类与分布        黄宗国主编        海洋出版社
中国海陆架及邻近海域大型底栖生物        李荣冠        海洋出版社
中国近海赤潮生物图谱        郭皓        海洋出版社
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海洋环境        郭炳火、黄振英等        海洋出版社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以后海洋类相关专业课程的基础;同时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已经掌握普通环境学和生物学的一些基础的知识。
八、说明:
1. 课堂发言与讨论课的规则:
•为了提高发言效率,发言者事先应制作多媒体;
•每组发言限制在15分钟之内,超过15分钟,请自动下台;
•每次发言主题一致,2组同学应对该主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解;
•讨论时,每位发言者时间控制在3分钟内,发言内容应该与前2组发言主题相关。
2. 讨论评价标准
小组发言评价指标        权重        得分        讨论时发言评价指标        权重        得分
1). 课堂前组间合作        15                 1). 发言内容        70         
2). 课堂前组内合作        15                 2). 发言时间掌握        30         
3). 发言内容设计        40                                    
4). 发言形式设计        15                                    
5). 发言时间掌握        15                                    
3.对于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由于与以前学生掌握或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有一定的重复性,故不讲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6-19 03:44 , Processed in 0.0602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