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8|回复: 0

陈薇院士果断点将:“迟象阳负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6: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汉的三月,春暖花开,战“疫”的好消息不断传来。
3月16日,陈薇院士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重组新冠疫苗,通过临床研究注册审评,正式进入临床试验。检测团队完成核酸检测也超过8000份。
虽然口罩挡住了笑容,在军事医学专家组,只要提起她,大家会不约而同想到那双笑意盈盈的眼睛。“有事找她,哪怕是特别累,她也会帮忙。”专家组成员董韵竹说。
她,就是绽放江城的陈薇团队的“向阳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迟象阳。
面对困难,就是要狭路相逢勇者胜
1月26日晚,军事医学专家组星夜兼程抵达武汉。工作无头绪、保障无依托、人生地不熟,是最初面临的难题。
明确科研主攻方向,做好组织协调,区分轻重缓急,在陈薇院士带领下,专家组明确分工,成员各司其职。
先当“搬运工”,迟象阳和男同事一起布设帐篷式移动实验室里的各种分析化验装备,接着她又当“工程师”,负责调试大型实验设备,随后一头扎进紧张的检测分析。
无论工作多紧多忙,迟象阳依旧笑语盈盈总能从工作中发现乐趣。
核酸检测,对临床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至关重要,是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技术支撑。这是迟象阳前期的主要任务。
一次全流程核酸检测,从单批次检测数量到人员进舱出舱准备、检测时间,都相对固定。有时,送检样本数量多,检测人员不但轮番上阵,还要连夜赶工,待到最终确认结果,就到凌晨四五点钟了。
如此忙碌,迟象阳也没落下后方课题。来武汉前,她正开展一项课题研究,为确保项目不中断,她不时与后方的同事远程协作,把休息时间再挤出来一些。
“工作多,就一点一点做嘛,总有做完的时候。”迟象阳说,面对困难,就要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看来,学习力强,执行力好,敢啃“硬骨头”是迟象阳的鲜明特征。
出于对生命科学的热爱,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专业本科毕业后,迟象阳师从陈薇院士,开始硕博连读。
跨学科学习研究,听起来高大上,但背后充满艰辛。
由于没有相关专业基础,一开始上课,迟象阳很多专业术语都听不懂,就连思维模式、考试方式都与以前大相径庭,局面一度十分窘迫。
边学边赶,迟象阳把这种学习当成一种复杂的数学建模,合理安排工学进度。
原来,她在本科时就获得过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还研制过智能小车,精通数学建模和各种软件编程,寻找最优“算”法正是她的拿手好戏。
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来学习。研读《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等专业书籍,泡图书馆查阅专业资料,到网上学英文版的专业网课……仅用了半年时间,迟象阳专业学习就赶了上来。
这种学习能力,在武汉一线也表现得非常突出。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为加强分析检测能力,军事医学专家自带了实时定量PCR仪、流式细胞仪等多种仪器设备;特别是液相芯片免疫学分析系统,配置精密复杂、自动化程度高,是实现多种免疫学指标检测的科研利器。
然而,由于是未曾启用过的新装备,系统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严格调试、校正。
既有精密的机械调校,也有繁复的软件测试,以往都是售后公司专业人员负责。现在没有售后服务,专家组成员以前谁也没有做过,让谁来调试、谁能调试?
“迟象阳负责!”陈薇院士果断点将。
装备早一点投入使用,科研人员就多一件战“疫”利器。
受领任务后,迟象阳认真通读说明书,熟悉随机应用程序。调光路,调液流,测试数字分析软件,迟象阳工作有条不紊。
期间,仪器校正总是无法通过,反复检查软硬件,迟象阳终于把系统软件中的一个bug给“揪”了出来。
一天一夜不眠不休,当电脑屏幕上显示每条测试条目都是SUCCEED(通过)后,迟象阳长舒一口气:终不辱使命。
按照防控要求,从咽拭子样品接收到得出核酸检测结果,须在24小时内完成。为了尽早让医院获知结果救治患者,将一批近百份的样品从前处理到检测完成,迟象阳和团队成员通过优化流程组合,运用先进仪器设备,硬是把时间压缩到4个小时以内,实现了一个小时内完成90余份样本核酸提取,最高500人份以上的单日标本检测能力。
“团队检测高效迅速,结果精准,极大缓解了我们疫情防控样本检测压力。”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做最出色的那个,温暖别人同时收获更多温暖
干,就要瞄准世界最前沿;做,就要做最出色的那个。陈薇院士科研攻关的一大特点,正是迟象阳奋力学习的目标。
跨学科是迟象阳的一大优势。在读研究生时,她就将自动化和微生物研究结合起来跨界攻关,主动受领所在单位搭建单细胞技术平台的任务。经过不断探索,这款可以在短时间获得抗体基因的平台研发成功,并发挥了巨大作用。埃博拉、森林脑炎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等病毒的抗体分离,都应用到这个平台的技术。
“陈薇院士一直强调,科研人员要视野开阔,在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迟象阳说。
在专家组成员、副研究员张晓鹏眼中,迟象阳工作严谨、细致、专注,做课题是典型的工程化操作,很是与众不同。
每次做实验前,迟象阳都会把实验设计从头到尾列出流程图和时间表;每个步骤都会详细注明技术难点、实现手段和所需仪器设备。而实验中的每个疑点和解决过程,她也总会详细记录,并定期盘点归纳。
张晓鹏评价说,象阳在科研领域颇有建树,秘密就藏在她缜密细致的实验设计和记录中。
2019年,她被公派出国学习。
“在语言沟通上,我没时间浪费。”为提高口语能力,她从最基础的音标开始复习,重点强化发音和专业术语的听读,在食堂里、走路中、实验间隙,都能看到她戴着耳机嘟嘟囔囔的身影。
短短数月出国准备期,迟象阳实现目标:可与国外专家无障碍交流。
迟象阳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白天做实验,晚上整理数据、写论文,一刻也不放松。学习归来,她不但将学到的技术传授给师弟师妹,还就借鉴国外实验室的管理规则和运行经验提出咨询建议。
“象阳团队意识很强,总是想着整个实验室”,研究室主任侯利华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实验室里,迟象阳是团队中敢于担当的骨干;实验室之外,她又是人缘超好的大师姐。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课题研究中遇到过不去的梗阻,绝对是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煎熬。
课题不顺时,小师弟张冠英习惯性地会向迟象阳请教。
“她思维很活跃,经常和我们讨论学术问题,总是能够捕捉到大家没注意到的科研细节,聊着聊着,火花就碰撞出来了。”张冠英说。
在武汉一线,工作繁忙、紧张,迟象阳同样用笑容为大家调节气氛,被誉为团队中的“开心果”。
3月4日是迟象阳的生日。
生日前几天,同组队员问她有什么生日愿望,她不假思索地回答,希望大家坐下来聊会天。
迟象阳心里清楚,大家任务都很重,工作时间也经常错开。聊不聊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和大家聚一聚,也让大家舒缓下紧张心情。
生日那天,她照例在实验室里做了一天检测。
晚上,从帐篷里出来时,各种惊喜接连降临:刘坤送来一盒草莓,张梦瑶和杨益隆贡献一包干果,董韵竹从冰箱里掏出一个蛋糕,还有一束花,姜涛、黎浩、黄勇等团队成员也送上祝福……相聚时间虽然短暂,但大家脸上都露出笑容。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迟象阳的丈夫李亮是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一名工程师,如今正参与多项重大航天任务。
同为科研探索者,更容易相互理解。
“大年初一凌晨两点,象阳开完会回家,就说要去武汉了。”看着妻子坚定目光中略带一丝不舍,李亮知道妻子是放不下2岁多的女儿芊芊。
“我一个人带女儿没问题,放心去吧。”李亮赶紧表决心。
迟象阳去武汉没多久,李亮单位也实施全封闭管理,芊芊和爷爷在家等待父母归来。
夫妻二人都很忙碌,经常只能在深夜通过视频短暂相聚。“这两个月以来,凌晨两三点是我俩‘见面’最多时刻。但有时候她可能要到早上五六点才走出实验室。”李亮告诉记者。
女儿芊芊最想念的是妈妈。前不久,封闭隔离了一个月的李亮终于能回家看望女儿。
那天,芊芊拉着李亮的手在军事医学研究院办公区门口等了很久。因为那里的大屏幕上,会滚动播放在武汉战“疫”官兵的视频画面,能看到真人大小的妈妈。
当晚,芊芊看着李亮手机中迟象阳的照片,直到抱着手机入睡。李亮花了很大劲才把手机从孩子怀里拿出来,并把这段经历记录在朋友圈里。
看到丈夫的朋友圈,一向阳光的迟象阳忍不住落泪。
尽管无比牵挂女儿,迟象阳不后悔来武汉。她知道要成为女儿的榜样。
迟象阳心中的榜样是导师——陈薇院士。
2015年,迟象阳随陈薇院士赴塞拉利昂,参与开展重组埃博拉疫苗临床试验的部分工作。团队克服炎热天气、恶劣条件影响,为彻底制服埃博拉病毒齐心协力。
这次,她又随陈薇院士出征,承担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和有关疫苗的部分科研攻关。
“我们做完实验已很晚,可老师休息得更晚,每天通宵达旦,况且还有那么多工作去思考、去统筹,我要像老师那样,对世界胸怀大爱,为钟爱的科研事业勇往直前、坚韧不拔。”迟象阳坚定地对记者说,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6-3 17:55 , Processed in 0.0454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