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68|回复: 0

[生命学院] 环境科学导论(双语)(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5: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名:环境科学导论(双语)(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cience)  学分:2.5  学时:40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基础必修课  
开课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环境与生态系
曾任课教师:江敏(教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环境科学导论(双语)为环境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科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认识环境,了解什么是破坏环境和如何保护环境;引导学生意识到,应以长远的眼光纵观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史,综合考虑全局利益,克服片面、孤立、短期的认识,为促进人类同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出贡献。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历史的、经济的和全球的观点,从多角度分析了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主要介绍了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学科性、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能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各种环境污染问题及环境政策,内容不仅涉及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而且涉及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问题。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环境交叉关系(2学时)
主要内容:环境科学的领域;环境问题相互关联的特性;生态系统方法;区域环境问题。
学习要求:
1、理解为什么环境问题是复杂并且相互关联的;
2、认识到环境问题涉及社会、伦理、政治和经济等各个领域,而不仅仅是科学问题;
3、了解环境问题的合理的解决方法,常常是难以实现的;
4、了解所有生物对它们周围的环境都有影响;
5、了解通过生态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6、认识到不同的地理区域可能面临不同的环境问题,但他们的解决过程是基本相同的。
第二章  环境伦理(2学时)
主要内容:自然观;环境伦理;环境态度;社会环境伦理;企业环境伦理;环境公平;个人环境伦理;全球环境伦理。
学习要求:
1、区分伦理和道德的异同;
2、定义个人伦理;
3、解释物质财富和资源开发之间的联系;
4、描述工业是如何开发资源、消耗能源来生产物品的;
5、描述工业界的环保领导者如何促进可持续的实践活动;
6、解释公共行为是怎样决定的;
7、描述公司的大小不同所产生的影响力不同;
8、解释为什么政府要强制所有公司满足环境标准;
9、描述与环境公平有关的一些因素;
10、描述消费者和商业者对环境的一般态度;
11、解释经济增长和环境退化之间的关系;
12、列举3种与自然冲突的观点。
第三章  风险和成本:制定决策的要素(2学时)
主要内容:风险与经济学;风险特点描述;环境领域的经济学;利用经济学工具分析环境问题;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环境与发展中国家。
学习要求:
1、描述为什么风险分析已经成为环境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2、了解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之间的区别;
3、描述风险管理中涉及的问题;
4、了解实际风险和预计风险之间的区别;
5、定义什么是经济利益和经济服务;
6、了解如何利用成本-利益分析方法,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7、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8、了解环境外部成本和污染预防经济学;
9、了解控制污染的市场手段。
第四章  交叉关系科学原理:物质、能量和环境(2学时)
主要内容:科学的思考方法;科学的局限性;物质结构;能量原理;能量流的环境含义。
学习要求:
1、了解到科学通常是可靠的,因为信息的收集需要公正的评价和不断的修正;
2、了解到物质的结构组成及存在形式;
3、了解到环境中能量的不同性质。
第五章  环境和生物间的相互作用(2学时)
主要内容:生态学概念;自然选择的作用和进化;生物相互作用类型;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
学习要求:
1、识别并列出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
2、定义小生境;
3、描述自然选择过程,它是一种完善生物、生境和小生境之间协调的过程;
4、描述掠夺者-猎物、寄生虫-宿主、竞争、互生和共生关系;
5、区别群落和生态系统;
6、说明生产者、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食腐动物、寄生虫和分解者的作用;
7、描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
8、叙述食物网和食物链的概念及其与营养水平的关系;
9、解释生态系统中氮、碳和磷等元素的循环过程。
第六章 生态系统及群落的种类(2学时)
主要内容:演替;生物群落;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主要的水生生态系统。
学习要求:
1、认识原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
2、描述在陆生与水生生物系统中从先锋群落到顶级群落的演替过程;
3、认识决定生物顶级群落演化趋势的自然环境因素;
4、区别由温度与降雨决定的森林生物群落;
5、描述各水生生态系统及决定其特征的因素。
第七章 种群原理(2学时)
主要内容: 种群特征;种群生长曲线;容纳量或承载量;繁殖策略和种群波动;人口增长。
学习要求:
1、认识出生率和死亡率在确定种群增长率时都很重要;
2、定义种群的以下特征:出生率、年死亡率、性别比、年龄分布、繁殖潜力和空间分布;
3、解释繁殖潜力对种群生长速率的重要性;
4、描述种群生长曲线的延滞期、指数生长期和稳定平衡期;
5、描述限制因子如何决定种群的容纳量;列出4种类型的限制因子;
6、描述几类典型种群生长曲线中的死亡期;
7、认识人类受制于和其它生物体一样的环境阻力;
8、理解过度繁殖的含义;
9、认识到人口仍在迅速增长;
10、能解释人口增长如何受到社会的、神学的、哲学的以及政治思想的影响。
第八章 人口问题(2学时)
主要内容:世界人口特点及其含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口增长与生活标准;人口和贫困—一个恶性循环?饥饿、粮食生产与环境退化;人口过渡概念;美国人口图景;人口继续增长产生的可能后果。
学习要求:
1、将第7章的有关原理用于人口增长的解释;
2、区分出生率和人口增长率;
3、描述当前中国人口状况;
4、解释为什么年龄分布以及妇女的地位和作用会影响人口增长计划;
5、认识到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年龄正在增加;
6、认识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正在快速增长;
7、描述人口统计学过渡概念的含义;
8、了解日益增长的世界人口如何改变全球生态系统;
9、认识到人口快速增长与贫穷的相互联系;
10、解释为什么欠发达国家出生率高,为什么他们将继续保持低的生活标准;
11、认识到世界发达国家将处于分享它们富裕的更大压力之下。
第九章 能源与文明:消费模式(2学时)
主要内容:能源消耗的历史;能源被利用的方式;能源利用的经济学和政治学;能源消耗的趋势。
学习要求:
1、解释为什么所有的生物都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能源;
2、描述随着人类文明从原始狩猎、采集到原始耕作再到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人均能源消费的情况;
3、描述随着新的燃料用于驱动机器,人类的现代文明如何发展;
4、了解工业革命与社会、经济变化之间的联系;
5、说明廉价的石油和天然气如何导致能源消耗型社会的形成;
6、解释汽车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7、解释为什么在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增长比在工业化社会快;
8、描述OPEC在确定石油价格中的作用。
第十章 能源(2学时)
主要内容:能源;资源与储量;化石燃料的形成;与化石燃料利用有关的问题;可再生能源;能源节约。
学习要求:
1、区分资源与储量;
2、认识到天然气和石油是由古代海洋沉积物形成的;
3、解释各种采煤方式是如何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
4、解释为什么现在探寻和开采石油比过去更昂贵;
5、解释为什么水电提供的能源是有限的;
6、描述如何利用风、地热和潮汐来发电;
7、意识到风能、地热能和潮汐能,只有在地质和地理特征适合的地方才能被开发利用;
8、描述太阳能的利用现状;
9、描述生物质转化和废物焚烧作为能量来源的潜力和局限性;
10、意识到节能可以显著降低我们对额外能源的需求。
第十一章 核能:利益和风险(2学时)
主要内容:核能的性质;核能发展的历史;核裂变反应堆;替代核能的调查;核燃料循环;核材料和核武器生产;核电担忧的问题。
学习要求:
1、说明核裂变如何具有提供大量能量的潜能;
2、描述核反应堆如何发电;
3、描述核反应堆的基本类型;
4、解释核燃料循环包含的步骤;
5、列举人们关于利用核电的一些担忧;
6、描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
7、说明核聚变的过程。
第十二章 生物多样性问题(2学时)
主要内容: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灭绝;生物多样性的描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正在采取的行动。
学习要求:
1、认识到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有重大的改造作用;
2、揭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
3、举例说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4、描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5、正确评价人类改造森林的方式;
6、确定沙漠化的原因;
7、描述濒危物种立法及生物多样性条约的作用;
8、描述野生动植物和渔业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技术。
第十三章 土地利用规划(2学时)
主要内容:规划的必要性;影响土地利用的历史因素;从中心城市到郊区的迁移;城市蔓生的因素;城市扩张带来的各种问题;土地利用规划原则;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机制。
学习要求:
1、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主要城市位于河流、湖泊或海洋附近;
2、描述影响城市附近农田被转化为城市用地的因素;
3、届时为什么泛滥平原和湿地通常管理不善;
4、描述涉及到户外娱乐的土地规划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5、列出制定和执行土地利用规划的步骤;
6、描述强制人们遵循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
7、描述地方和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的优缺点;
8、描述城市理性扩张的概念。
第十四章 土壤及其应用(2学时)
主要内容:底质过程;土壤与土地;土壤的形成;土壤性质;土壤剖面;土壤侵蚀;土壤保护实践;传统耕作与保护性耕作;非农业用地的保护。
学习要求:
1、描述地球表面形成和侵蚀的地质过程;
2、列出与土壤形成有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
3、说明腐殖质对土壤肥力的重要性;
4、区分土壤质地和土壤结构;
5、描述土壤质地和结构如何影响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
6、说明活的有机体在土壤行程中的作用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7、描述土壤剖面中不同的分层;
8、描述水和风对土壤的侵蚀过程;
9、描述土壤保护的主要方法;
10、届时不适合耕种的土地如何加以有效地利用。
第十五章 农业方法与虫害管理(2学时)
主要内容:农业的发展;化石燃料与人力;化肥的影响;农业化学品的使用;农药使用带来的问题;为什么农药使用如此广泛;传统农业的替代方式。
学习要求:
1、解释机械化如何带动单种栽培农业的发展;
2、列出单种栽培的优缺点;
3、解释使用化肥的原因;
4、了解化肥怎样改变土壤特性;
5、解释现代农业为什么对杀虫剂的使用越来越多;
6、区分持久性杀虫剂和非持久性杀虫剂;
7、列出与使用杀虫剂相关的4个问题;
8、定义生物放大作用;
9、定义有机农业;
10、了解遗传改造作物是利用生物技术,将一种生物的基因插入另一种生物内产生。
第十六章 水管理(2学时)
主要内容:水问题;水文循环;人类活动对水文循环的影响;水的利用种类;水污染种类和水污染源;用水规划问题。
学习要求:
1、解释在人类活动参与下的水循环;
2、列出各种水的利用种类及其相关的问题;
3、列出主要的水污染源;
4、定义生化需氧量(BOD);
5、区分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
6、解释热为什么是一种污染;
7、区分初级、二级和三级污水处理;
8、描述与暴雨径流相关的一些问题;
9、列出地下水污染源;
10、列出与水规划相关的问题;
11、列出与地下水开采相关的问题。
第十七章 空气质量问题(2学时)
主要内容:大气;大气污染;空气污染物的分类;空气污染控制;酸沉降;臭氧耗损;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室内空气污染。
学习要求:
1、认识到空气可以接受和分散大量的污染物;
2、列出6种标准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及其影响;
3、描述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4、解释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5、理解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从而改变气候;
6、描述全球变暖导致的各种可能变化;
7、描述氟氯烃的使用和臭氧耗损之间的关系;
8、认识到有很多积极的措施已经用于改善空气质量;
9、认识到封闭的区域,会使通常能够在大气中稀释的空气污染物不易分散。
第十八章 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2学时)
主要内容:固体废物的种类;城市固体废物;废物处置方法。
学习要求:
1、解释为什么固体废物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2、了解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直接受经济、技术变化、市民的意识及参与等因素的影响;
3、描述废物处置的各种方法以及每种方法存在的问题;
4、了解开发新的城市垃圾填埋场存在的困难;
5、确定焚烧作为一种废物处置方法存在的问题;
6、描述从源头减少废物的一些方法;
7、描述堆肥法及其对废物处置的适用性;
8、列举废物回收的一些优缺点。
第十九章 管理危险物质(2学时)
主要内容:环境中的危险物质和有毒物质;危险废物的定义;制定规范所涉及的问题;危险废物引起的环境问题;与危险废物相关的健康风险;危险废物堆存-滥用的后果;有毒废物控制措施;危险废物的国际交易。
学习要求:
1、区分危险物质和危险废物;
2、区分危险物质和有毒物质;
3、描述识别危险物质的4个特征;
4、描述危险物质和有毒物质引起的环境问题种类;
5、了解持久性和非持久性污染物的区别;
6、描述危险废物的慢性和急性暴露之间的差别;
7、描述为什么要开发危险废物堆放场地;
8、描述如何控制危险废物,列出处置有害废物的5种方法;
9、描述危险废物来源减少的重要性。
第二十章 环境政策与决策(2学时)
主要内容:新世纪面临的新挑战;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环境政策与法规;绿色地缘政治学;恐怖主义与环境;国际环境政策;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你。
学习要求:
1、了解中国环境政策的发展进程;
2、描述导致中国政府改变环境政策的动力;
3、理解“绿色”政治意味着什么;
4、描述在国际关系中,为什么环境保护主义正在成为一种日益重要的因素;
5、理解引起“生态冲突”的一些因素;
6、理解为什么政治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7、解释公众的压力如何影响政府的环境政策。
四、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为双语课程,要求选用英语教材,教师上课采用英文版PPT,重要术语用中文标注,便于学生理解,50%以上英文讲解。教师应以让学生掌握对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为根本着眼点,因此授课时要根据每一届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课堂教授方式,避免上成英语课。
    本课程20章的内容可以归纳为5大部分:社会背景中的环境科学、生态学原理及其应用、能源、资源管理、污染与政策。每个部分结束后,布置学生作业,要求学生对各章主要内容作总结;针对污染问题要求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撰写小论文和作小组报告。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录像、光盘)、PPT课件以及网络课堂等。
    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学生可以携带他所收集的所有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到场,但必须独立完成答题。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及自学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平时作业占30%、小组报告占15%、出勤等课堂表现占5%、期末开卷考试占5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Eldon D. Enger, et al,Environmental Science-a Study of Interrelationships,清华大学出版社(影印版),2007年。
阅读书目:
1.  G.Tyler, Miller, JR,Living in the Environment,高等教育出版社(影印版),2004年。
2.赵景联主编,环境科学导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3.刘培桐主编,环境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
4.盛连喜主编,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环境科学专业全部课程的前导课,各章应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对环境科学学科领域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把握,对其今后选择适合的专业方向和专业课程提供一定的指导。
八、说明:
    该课程为双语课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5-16 09:44 , Processed in 0.0610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