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85|回复: 0

[生命学院] 水生生物学(1)(Hydrobiology(1))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2:5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名:水生生物学(1)(Hydrobiology(1))  学分:3  学时:48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基础必修课  
开课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水生生物系
曾任课教师:张瑞雷(副教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水产养殖、生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是水产养殖和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系统讲述水体中生物包括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大型水生植物等的形态学、分类学以及生态学知识,重点介绍水生生物常见种类、经济种类的个体生物学知识;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水生生物以及所学专业的专业兴趣,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水生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一般规律和特点,掌握各类水生生物学系统分类学知识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水生生物种类的个体生物学知识。掌握水生生物种类的识别能力,为深入学习其他各门相关专业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今后解决科研和生产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简介(200字左右)
    本课程主要讲授水生动植物(鱼类除外)的形态构造、分类地位、生活繁殖方式、生态分布,以及经济水生动植物的个体生物学知识。旨在通过对水体中生物知识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类群水生生物的分类系统以及地理分布、了解在水体中出现的一般生物学现象,掌握不同类群水生生物的生活和繁殖方式,掌握不同类群水生生物的鉴别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绪 论(1学时)
主要内容:水生生物学的定义、范围和任务;水生生物学发展简史;水体生物分区及水生生物     
生态类群;水生生物国内外研究概况。
学习要求:掌握水体生物分区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等生物类群的概念。了解本课程研究范围及水生生物学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了解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第一篇        浮游植物
第一章 藻类概述(1学时)
主要内容:藻类的形态、细胞结构、繁殖方式及生态分布;藻类的分类依据与分类系统。
学习要求:掌握藻类的主要特征,掌握色素、色素体、同化产物以及藻类繁殖方式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 蓝藻门(1.5学时)
主要内容:蓝藻门的主要特征,蓝藻门分类,蓝藻的生态分布及意义。
学习要求:掌握蓝藻门的主要特征,掌握蓝藻门特殊的细胞形态构造和繁殖方式,掌握常见种属的分类特征,了解螺旋藻、鱼腥藻等重要饵料蓝藻的培养或增殖利用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微囊藻、胶鞘藻、颤藻等有害水华蓝藻的危害及其控制的途径;
第三章 硅藻门(2. 5学时)
主要内容:硅藻门特征、形态构造;硅藻门的分类、繁殖方法、生态分布及经济意义。
学习要求:掌握硅藻门的主要特征,硅藻细胞壁构造及相关概念;掌握复大孢子的繁殖方式;掌握中心硅藻纲和羽纹硅藻纲的区别特征;了解海洋硅藻在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硅藻土在地质矿产研发中的作用,在饵料单胞藻培养中的地位以及某些赤潮硅藻种类的危害作用。
第四章        隐藻门,金藻门,黄藻门(1学时)
主要内容:隐、金、黄的主要特征,常见种属的主要分类特征以及各门的生态分布及意义。
学习要求:了解以隐藻为代表的鞭毛藻类的营养方式、生态习性及其在天然水体中的增殖和饵料意
义;了解金藻常见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以及金藻的适低温习性和在冰下生物增氧中的作用,叉鞭金藻等在单胞藻培养中的作用以及三毛金藻等具毒金藻的危害和防治途径;掌握金藻门内生孢子的概念;掌握黄藻门的细胞结构以及黄丝藻属与硅藻门直链藻属的区别特征。
第五章 甲藻门(1.5学时)
主要内容:甲藻门的特征,细胞壁的构造;纵裂甲藻亚纲和横裂甲藻亚纲主要种属的分类特征;
     甲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学习要求:掌握甲藻门、纵裂甲藻亚纲和横裂甲藻亚纲的主要特征、分类依据和细胞形态构造。了解甲藻的饵料作用以及夜光藻、裸甲藻等赤潮种类对渔业形成的危害。
第六章 裸藻门(1学时)
主要内容:裸藻门的主要特征,繁殖方式;常见裸藻种类的分类特征及生态、饵料意义。
学习要求:掌握裸藻门的主要特征,孢囊的形成与作用,了解裸藻典型的兼性营养方式和对污染环
     境的适应性以及在水体生物自净中的作用。 
第七章 绿藻门(2.5学时)
主要内容:绿藻门主要特征、体制和繁殖方式;绿球藻纲和接合藻纲的主要区别特征;绿藻纲团藻   
目、四孢藻目、绿球藻目、刚毛藻目、鞘藻目和丝藻目特征,常见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接合藻纲鼓藻目、双星藻目和中带藻目特征,常见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常见绿藻的分类特征个体生态和饵料意义。
学习要求:掌握绿藻门的主要特征,绿藻门各种体制以及各种色素体形态举例说明,似亲孢子繁殖
     方式;了解小球藻、扁藻等在单胞藻培养中的作用;水绵、刚毛藻等大型丝状绿藻在水
     环境生物自净中的积极作用和在水产养殖业中的负面影响;掌握水绵和刚毛藻的区别特征。
作  业:列表比较各门藻类的细胞壁结构、色素、色素体、同化产物、体制,鞭毛着生、繁殖方
     式、饵料意义、水华赤潮种类等。
第二篇 浮游动物
第八章 原生动物(2 学时)
主要内容:原生动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原生动物的分类:一、肉足虫纲 根足亚纲及变形虫目、  
有壳虫目和有孔虫目特征,各目常见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辐足亚纲及太阳虫目和放射虫目特征,各目常见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二、纤毛虫纲 全毛目、旋唇目和缘毛目特征,各目常见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原生动物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学习要求:掌握原生动物不同运动胞器,并能举例说明常见原生动物种属的运动胞器;以缘毛目为
     例,掌握检索表的编制方法;了解主要饵料和敌害原生动物的类群,纤毛虫类对在藻类
     培养和对其它饵料生物的危害;原生动物在水环境保护(污水处理)过程中的作用。了解原生动物的普生性;邻近水域中原生动物分布的差异性;原生动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力及其分布。
第九章 轮 虫(2学时)
主要内容:轮虫的主要特征;形态构造(外部构造和内部构造),分类地位与分类依据;轮虫的生殖
     方式与生活史,休眠卵的形态构造;主要种类的形态结构、个体生态和饵料意义。
学习要求:掌握轮虫主要特征,轮虫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史;掌握典型的椎型咀嚼器构造,了解不同
     类型的轮虫咀嚼器,掌握常见轮虫种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方法;了解国内外轮虫的工厂
     化培养和土池增殖情况。
作  业:根据常见轮虫的主要特征,编制检索表(选择任意8属)。
     臂尾轮虫属:萼花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属、角突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属、褶皱
     臂尾轮虫属;龟甲轮虫属;疣毛轮虫属;多肢轮虫属;三肢轮虫属;巨腕轮虫属;裂足
     轮虫属;晶囊轮虫属
第十章 枝角类(2 学时)
主要内容:枝角类的主要特征、分类地位与分类依据;枝角类的形态构造: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
     生殖、发育和生长特点及生活史;枝角类的分类:单足部和真枝角部;生态分布和意义;   
     国内外枝角类培养概况。
学习要求:掌握枝角类主要特征和形态构造,掌握枝角类第二触角刚毛式、后腹部、卵鞍、壳弧等概念;掌握枝角类孤雌繁殖方式和生活史,了解国内外枝角类的培养种类和室内外培养方法,掌握常见种属的分类特征。
作  业:比较轮虫和枝角类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的异同点。 
第十一章 桡足类(2 学时)
主要内容:桡足类的主要特征、分类地位与分类依据;形态特征;生殖与发育;哲水蚤目、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的分类特征以及各目主要种类的形态结构、个体生态、饵料意义或危害。
学习要求:掌握桡足类的主要特征和形态构造,掌握哲水蚤目,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在形态上的主要异同点,了解第五胸足在分类上的重要地位,了解肉食性桡足类在苗种生产和动物性饵料生物培养中的危害以及国内外桡足类培养概况。
作  业:列表比较桡足类常见3个目哲水蚤目、剑水蚤目和猛水蚤目在形态上的主要异同点。
第十二章 毛颚动物(0.5学时)
主要内容:箭虫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常见种类。
学习要求:掌握箭虫的形态结构特征,识别常见种类,了解箭虫在海水环境的地位和饵料作用。
第十三章 其他浮游动物(3.5 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浮游甲壳类(卤虫、丰年虫、鲎、蚌壳虫、糠虾、磷虾、端足类、介形虫、毛虾、     
莹虾)、腔肠动物的水母类和我国沿海常见浮游幼虫类(海绵动物的两囊幼虫;腔肠动物的浮浪幼虫、蝶状体;扁形动物的牟勤氏幼虫;纽形动物的帽状幼虫;环节动物的担轮幼虫、后期幼虫;苔藓动物的双壳幼虫;软体动物的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后期幼虫;甲壳动物的无节幼虫、腺介幼虫、节胸幼虫、叶状幼虫、蚤状幼虫、大眼幼虫、阿利马幼虫等;棘皮动物的羽腕幼虫、长腕幼虫、耳状幼虫;脊索动物的柱头幼虫和蝌蚪幼虫)等生物学特征。各类其他甲壳类生殖与发育特点;生态分布和意义;卤虫卵的生物学及其开发利用概况。      
学习要求:掌握卤虫的形态构造和生殖特点,掌握糠虾、磷虾、毛虾的区别特点,了解其他各类浮
     游甲壳类的生殖发育特点,了解卤虫卵的开发和利用情况。了解我国沿海常见浮游幼虫的形态构造并能识别。了解水母类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在观赏水族业上的开发价值。
第三篇 底栖动物 
第十四章 腔肠动物(1学时)
主要内容:概述,分类。水螅虫纲的形态构造,常见目特征,常见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珊瑚虫纲概述,形态构造,常见目特征,常见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
学习要求:掌握腔肠动物各纲之间的区别特征,了解常见种类的生物学知识,了解石珊瑚类腔肠动物的观赏开发价值。  
第十五章 环节动物(2 学时)
主要内容:概述,环节动物主要特征;生殖与发育;分类;多毛纲、寡毛纲、星虫纲和螠纲常见种
     类的分类地位、分类特征及生态分布和意义。
学习要求:掌握多毛纲沙蚕的头部构造以及典型双叶型疣足的构造,掌握刚毛的形态构造以及在分类中的作用。了解多毛纲种类的经济意义以及增殖方法;了解寡毛纲的耐污习性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以及在国内外培养利用概况;了解星虫纲和螠纲的经济价值和利用情况。
第十六章 软体动物(5.5学时)
主要内容:软体动物概述和主要特征;一. 腹足纲 概述、形态构造;分类:前鳃亚纲及原始腹足目、
中腹足目和狭舌目特征,常见种类特点及生物学特点;后鳃亚纲及头盾目特征,代表种类特征及生物学特点;肺螺亚纲及基眼目和柄眼目特征,常见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二. 瓣鳃纲  概述,形态构造;分类:翼形亚纲及蚶目、贻贝目和珍珠贝目特征,常见种类特征及生物学特点;古异齿亚纲及蚌目特征,代表种类特征及生物学特点;异齿亚纲及帘蛤目、海螂目特征,常见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三. 头足纲 概述,形态构造;分类:四鳃亚纲及鹦鹉螺目特征,代表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二鳃亚纲及枪形目、乌贼目和八腕目特征,常见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
学习要求:掌握软体动物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的贝壳形态构造及主要特征;掌握齿舌齿式、鳃的构造以及茎化腕、触腕等的概念;掌握腹足纲、瓣鳃纲、头足纲亚纲和目的主要特征,了解三个纲主要经济种类的分类学特征;了解三个纲的生态分布。
第十七章  甲壳动物(2.5学时)
主要内容:甲壳动物概述,主要特征及分类。口足类、蔓足类、十足类甲壳动物概述,主要特征。口足类和蔓足类主要种类的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十足类甲壳动物的分类:枝鳃亚目特征,虾的外部形态,分类:对虾总科和樱虾总科常见种类的分类及生物学特征;腹胚亚目的形态构造、主要特征以及真虾下目、螯虾下目、龙虾下目、短尾下目常见种类分类及生物学特征。
学习要求:掌握十足类甲壳动物的主要特征,虾、蟹的形态构造,掌握常见经济虾蟹类的分类地位及分类特征,掌握虾蟹类的繁殖发育等生物学知识。
第十八章 水生昆虫(2学时)
主要内容:水生昆虫概述及形态构造;积翅目、蜉蚴目、蜻蜓目、半翅目、毛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特征,各目常见种类或代表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
学习要求:掌握水生昆虫的呼吸器官以及着生位置,了解不同目之间的分类特征,了解龙虱幼虫、红娘华、蜻蜓幼虫等水生害虫对渔业的危害及防治途径;摇蚊幼虫的饵料价值和利用前景,了解龙虱成虫的经济意义以及培养方法。
第十九章  棘皮动物门(2学时)
主要内容:概述及形态构造; 一、海百合纲  形态构造,常见目特征及代表种类; 二、海参纲形态构造,常见目特征,代表种类及生物学特点;三、海星纲特征,形态构造,常见目特征,常见种类或代表种类特征及生物学特点。四、海胆纲 特征,形态构造,常见目特征,常见种类特征,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点。五、蛇尾纲 特征,形态构造,目的特征及代表种类。
学习要求:掌握常见或经济棘皮动物的主要特征,分类依据以及经济意义,了解海参、海胆等养殖方法。
第四篇 大型水生植物
第二十章 水生维管束植物(3学时)
主要内容: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和繁殖方式,分类。生态分类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各生态类群常见种类、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征。水生维管束植物的生态分布、在水产养殖中的饵料作用以及在水体生态修复中的作用。
学习要求:掌握水生维管束的主要特征和繁殖方式,掌握生态类群的定义及常见种类的生物学知识。了解水生维管束植物在水产养殖和水体生态修复中的作用。了解水生植物的栽培技术。
第二十一章 轮藻(1学时)
主要内容:轮藻门特征、体制和繁殖方式;轮藻门分类;轮藻的生态分布和意义。
学习要求:掌握轮藻繁殖器官藏精器和藏卵器的构造。了解在含钙较高水体中轮藻的生长。
第二十二章  大型海藻(1学时)
主要内容:红藻、褐藻的主要特征,分类及生态意义,紫菜和海带的繁殖和生活史。
学习要求:掌握紫菜和海带的繁殖和生活史,了解常见大型海藻种类及生物学知识。
第五篇 水生生物调查方法(2 学时)
主要内容:一.浮游植物野外采集、室内处理以及定量方法;二.浮游动物野外采集、室内处理及定量方法;三.底栖动物野外采集和室内定量方法;四.水生维管束植物采集定量方法
学习要求:掌握浮游动植物和底栖生物野外采样方法和室内鉴定分析方法。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首先对各类群水生生物的概述、形态结构、分类系统进行完整的介绍,根据分类依据、分类特征对常见水生生物进行分类的讲解,同时讲授各类群水生生物学的繁殖、生活特性以及生态分布,并对常见的水生生物种类进行较为详细的个体生物学知识的讲解。由于形态、分类课程比较枯燥,要求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充分准备各类水生生物精美图片,精心制作幻灯片,在课堂采用启发式教育,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在课堂中尽量列举实例,使基础生物学课程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使抽象的生物学规律具体化,方便学生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堂中要遵守纪律,努力听讲。课后尽量复习,并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经常查看上海市级精品课程“水生生物学” 精品课程网,把当堂课程的重点、难点当天消化和吸收。经常查阅不同水生生物类群的专业书籍,把所学的水生生物学知识和实践密切结合,培养对水生生物学的兴趣。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必须具备能够独立查阅水生生物各类群的专业书籍来鉴别常见水生生物种类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自行研制了一套水生生物学CAI多媒体课件,集彩色图谱、文字材料、Flas学时画面以及鲜活的录像为一体,活泼课堂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此外,开设Classsky网上教学,学生可以适时在Internet网络看到授课内容。
    2.启发式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互动。在授课过程中注重把水生生物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启发学生想象并帮助记忆。
    3.培养学生学习的系统观。授课过程注重归纳、总结、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系统观。
    4.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水生生物学理论教学成绩由平时考勤(15%)、上课提问(10%)、作业情况(15%)以及期末考试成绩(60%)组成。理论考试实现考教分离,在网上辅助教学材料中设有试题库以及水生生物学专用术语各300多条,以便学生复习时参考使用。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赵文主编。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8。
梁象秋,方纪祖,杨和荃. 水生生物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阅读书目:
1.李永函、赵文。水产饵料生物学,大连出版社,2002。
2.胡鸿均等,1980,中国淡水藻类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厦门水产学院水生生物教研组,1980,淡水习见藻类,农业出版社.
4.捷B.福迪著,1980. 藻类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5.裴鉴,单人骅,1952,华东水生维管束植物,中国科学院出版社.
6.颜素珠,1983,中国水生高等水生维管束图说,科学出版社.
7.沈蕴芬,原生动物学。1999,科学出版社。
8.王家楫,1961,中国淡水轮虫志,科学出版社.
9.吴宝玲等,1981.中国近海沙蚕科研究.海洋出版社.
10.杨德渐,孙瑞平编著,1988。中国近海多毛环节动物。农业出版社。
11.刘月英等,1979,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软体动物.科学出版社.
12.董正之,1988,中国动物志,软体动物头足纲,科学出版社.
13.郑重等,1984,海洋浮游生物学.海洋出版社.
14.蒋燮治,堵南山,1979,中国动物志(淡水枝角类),科学出版社.
15.沈嘉瑞等,中国动物志,淡水桡足类,1979,科学出版社。
16.何志辉等,1982,淡水生物学(上册),农业出版社.
17.洪惠馨等,1981,海洋浮游生物学,农业出版社.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门课程的先修课程为普通动物学,后续课程有鱼类增养殖学、贝类增养殖学、甲壳动物增养殖学等。
八、说明:
    上海水产大学是国内最早设置《水生生物学》课程的高等院校,1956年设立水生生物学本科专业,196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水生生物学教材,1991年出版的《水生生物学》形态分类部分。2005年作为副主编单位出版了规划教材《水生生物学》。我校水生生物学的课程建设历经3代人的共同努力,获得非凡成果,1996年被上海时评为一类课程,2004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水生生物学大纲的修改也经历了3-5次,本次大纲在以前大纲的基础上,做了较大修改,主要在授课体系上,由原来的按分类体系授课改为按生态分类授课,主要意图是在夯实水生生物学的形态分类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把相关的水生生物学知识融入到水环境生态保护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6-1 14:56 , Processed in 0.03535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