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984|回复: 0

别样一种怀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4: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时常怀念的旧情,不是“老房子”、“老照片”,或者昔日的小巷、玩具、游戏……当然,这些也是值得我们去抚今追昔的,它们毕竟给予过我们太多的温暖、和乐与恬适。
  
  我怀念的是,前辈学人们的一种襟怀,一种精神,一种无私的爱心!而这些,恰恰是今天的社会所缺少的;不客气一点说,是正在渐渐消逝远去的!
  
  这种怀旧的感情,虽说早已有之,然,激动着我以为到了非常必要说一说,则是前不久,看到某家电视台重播(兴许也是受了怀旧情结的趋使吧)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采访费孝通老人,受到费老六十年扎扎实实做学问之精神的感召和触动。
  
  作为著名社会学家的费孝通老人,自青年时代起,便开始了“行行重重行行”、行万里路的社会实践调查工作。为此,甚至牺牲了他那年仅二十四岁的爱妻王同惠。一九三五年费孝通偕妻子王同惠,在一次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时不慎迷路,误踏虎阱,腰腿受伤,王同惠出外寻求支援,因失足而不幸溺水身亡。然而,费老并未因为做学问的艰辛、任重道远,从此躲进“象牙之塔”。因为他深知,没有与社会的真切“接触”,就不可能做出真正的“学问”。而费老心目中的“学问”,也绝非当下某些沽名钓誉之辈,为了升官进爵,求名逐利而做的“学问”。费孝通老人追求地、志力地是利民兴国的真学问。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岁至耄耋之年的老人,依然头顶草帽,时常行走于田间、厂矿,把自己的所学奉献给社会,又不断从生活中汲取养份。“走一处,写一篇”,以调查的形式来探寻中国发展的道路,是费老学术生命的真实写照。
  
  落笔至此,又想到了施蛰存老先生关怀后学,屡次赠书的佳话。虽然已记不清这段佳话是出自何本书,或是哪家媒体了,但是却清清楚楚记得,当我了解了施老无私将自己所藏珍品书籍(若在今日某些人眼睛里,这样的收藏珍品,哪里是书籍,分明就是可以兑换钞票的金子哩)赠与后辈学子的事迹,联想到以往时常有邻居的孩子,有文友来舍下借书(所借之书,与施蛰存老人赠与后学的藏书实在不可同日而喻),经常有被我的种种借口挡在门外的事,我当时着实是无地自容、汗颜汗淋的不得了!两者对比,施蛰存老人的爱心,与我的私心一目了然。
  
  接下来,又想到另一位成绩斐然、人品钢钢的王元化老人。想到王老,是想到老人治学严谨、刻苦的精神。曾读到王元化关于《读黑格尔序言》的长文,文中着重谈了他读黑格尔《小逻辑》时自勉的经历。王老第一次读黑格尔《小逻辑》,于一九五六年九月七日读毕,“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开始很吃力,但越读兴趣越大……作了第一次笔记。”由于《小逻辑》的深奥,先生曾萌生过放弃再读的念头。“可是我想我应该像许多开头并不懂黑格尔的读者一样,无论如何应该把这部难读的书读完……”。先生终以行动做到了。一九七四年十月二十九日,先生第三次通读了《小逻辑》,与第一次阅读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先生正是于这种兀兀穷年的研读中,逐步加深了对黑格尔哲学的领悟与理解。而这种升华是充满了艰辛和苦痛的,他是经历了一次次推翻、修正着自己前期的认识,而最终达至日臻完善的。前辈学人的这种孜孜矻矻、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今日还尚存几多?难道不令今日浮躁、急功近利者赧颜乎?
  
  我想,“老房子”、“老街道”、“老照片”的怀旧,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久别了的情怀——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心境呢?因为这一切美好的事物,就如同远去的风筝一样,已然在我们的生活中逐渐远去了。那么,人类美的、高尚的精神、情操、品格呢,我以为,大概更是人类渴望永远留驻人世间的吧——而这珍贵的美,恰如“老房子”、“老街道”、“老照片”一样,也在一天天的远离我们!每当想起这严峻的现实,我就会想起浮士德喊出的那句话:“你真美啊,请停留一下!”所以,我写了这篇短文,以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人类这美的精神、情操、品格的永驻——哪怕以怀旧的形式。
  
  刘杰文竹(原创)刊载于>2012年第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6-19 04:14 , Processed in 0.03543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