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11|回复: 0

掐辫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5 15: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月的豫北农村,小麦青青,乍暖还寒,当我四年来再一次踏上这片故乡热土时,瞬间,便被村里三三两两围坐在一起“掐辫子”的妇女们吸引住了,我注意了一下,在“掐辫子”的人群中,年龄最小的也有50多岁了,她们一边聊着天,一边用七根长短不一的梃子掐着细细的、长长的辫子,眼睛也时不时打量着过往的行人,动作麻利而娴熟。
  掐辫子是草编工艺品的主要工艺之一,掐好的辫子主要用于制作草帽,辫子的主要原料是麦秆,即选用小麦麦秆的最上节,也就是紧靠麦穗的部分。因此,每到麦收时节,在麦收碾打时,村民们会将颜色白亮、粗细适中的麦秆预先挑选出来,轻轻摔打掉籽粒,或者剪掉麦穗,放置干燥处备用。闲暇时,拿出麦秆折掉根部,只留茎节,去掉叶鞘,当地人称为梃子的原材料就成了。然后是选梃子,按照粗细把梃子分拣开,粗的掐宽辫子,细的掐细辫子,细辫子掐起来很慢,价格相对贵些。有了梃子,夜晚或农闲时,妇女们先用清水将梃子浸泡数小时,直至麦秆变软便开始编制,土话也叫“掐”,因为工艺像姑娘家编辫子一样,当人故此叫掐辫子。
  第一次见到掐辫子那年是上世纪70年代初,我只有5岁,因为家中弟兄多,父母忙于工作,照顾不过来,便把我寄托在老家叔叔那里,那时,村里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4,、5岁的小姑娘都在掐辫子,当然,这些事男人们是决计不干的。因为掐辫子时大家都爱扎堆,三个女人一台戏,往往掐辫子的场面也是最热闹的,白天,大家会集中在村头大槐树下掐,一边掐嘴一刻也不闲着,年轻的媳妇们更是掐着辫子奶着孩子两不耽误,最有意思是村里有些男人爱去妇女堆里凑热闹,说些荤荤腥腥的话,被一群妇女们按倒筛糠不说,到了连裤衩都给剥了去。那时的农村是很穷困的,天气冷时,男人们喜欢去村里的饲养棚干些手里杂活无非是想省下自家的煤油灯钱,而女人们为了多挣几个掐辫子钱往往也要熬到深夜,因次,聚堆去哪家掐辫子就成了大家颇为头痛的事,因为我80岁的老奶奶是个很好客的人,为人也好,所以大家都喜欢来叔叔家里掐辫子,尽管我爷爷、叔叔反感这么多人来“揩油”,也无可奈何,其实,小小煤油灯也只是个亮光,大家掐辫子的手艺单凭触摸都已不是问题。印象中,一盘辫子是10圏,一圏有2尺长。当时一盘辫子也就卖3-4分钱,即便是掐辫子高手紧忙乎一天下来能挣2毛钱就不错了,但足以解决油盐生计了。
  我老家的传统意识是很强的,男人们开始走出家门打工也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事了,而女人们去外地打工则仅仅是10年前的事,当时,第一个姑娘因为偶然的机会去了深圳一家电子厂打工,回来时,时尚的装束、发型引起了很多女孩的惊羡,一句:“干的话比掐辫子轻松多了,老板管吃管住,一个月800多块呢”,把全村的大姑娘、小媳妇的心都说动了,几乎一夜间,村里除了老人、孩子人都走光了。现在,老家一些发展好的人已纷纷到外地创业、安家,村子也早已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但他们仍然保持着良好的个人操守,男人们几乎没有会当麻将、斗地主的,女孩们没有乌七八糟的事让人戳脊梁骨的,而且,村里人不管身在何方,春节或左邻右舍有什么需要帮忙时,都会赶回来,有时,想想,这种良好风气和掐辫子是不无关系的。
  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已不再或不会掐辫子了,带草帽的人越来越少,一盘辫子即使现在的价格也不值一块钱,谁还愿意搭这些功夫?摸着细细的、长长的辫子,我突然为老人们的执着、恪守感动了,如果没有她们,若干年后,又有多少人知道掐辫子是何物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6-2 07:33 , Processed in 0.03313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