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病理学》是主要从形态学角度探究疾病的医学基础学科。通过观察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结合机能和代谢的改变,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疾病本质,被誉为医生的医生。

播放:35670次,课程ID:4230726

病理学课程简介:前往报名学习

病理学课程简介:

《病理学》是主要从形态学角度探究疾病的医学基础学科。通过观察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变化,结合机能和代谢的改变,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疾病本质,被誉为医生的医生。

前往报名学习

病理学课程目录:

No list

No list

病理学授课教师:

裘莹-副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

MD,PhD,清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日本大阪大学医学博士。从事肿瘤转移机制的病理学研究,已发表科研论文35篇,其中SCI收录28篇。曾二次获得国家卫生部特别奖学金赴日本访问研究。2007年被选派赴德国参加诺贝尔奖年轻学者见面会,并在大会发言。具有近20多年病理学的教学经验,曾获得优秀教学奖和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主讲的《病理学》课程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清华大学精品课程。主编《病理学》同步实验教材,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疾病学概论》, 参与日本《病理学》教材的编写。所拍摄的《走进医学》MOOC课程获得全国精品在线课程。

宋伯根-副教授-同济大学-医学院

主任医师,副教授。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从事病理教学与研究工作25年。主讲《病理学》、《病理学研究生教程》、《法医学》以及《医学与人文》等课程;其中主讲的《病理学》课程为校精品课。主要从事肿瘤病理以及粘膜癌早期诊断新方法的研究,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二项。获“固有荧光诊断内窥镜”发明专利1项。主编专业图谱二部《病理组织学实习图谱》和《病理学实习彩色图谱与实习指导》。承担和主持《病理教学在7年制医学生中开设“研究性课程”的实践》和《亲验式CPC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教改项目二项。

董颖-副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MD,PhD。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病理科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诊断病理和实验病理工作。曾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中心研修。亚专业病理:妇产科病理/神经病理/分子病理。主要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分子机制。获得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委级课题。发表专业论文三十多篇(SCI 4篇),参编专著6部。担任中国医师协会全国病理医师协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专委会宫颈病变分会常务委员等。担任妇产科及病理学等核心期刊通讯编委或审稿人。担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宫颈病变阴道镜适宜技术培训班”讲师、获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科学技术奖教育创新二等奖。近年系统开展神经系统肿瘤与儿童皮层发育不良的诊断与研究,特别对儿童癫痫相关性手术治疗标本的病理评价有较为深入的积累与认识。

李杰-副主任医师,讲师-解放军总医院-/

MD.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副主任医师、讲师,医生组长。发表专业论文2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5篇,SCI收录论文2篇,Medline收录论文3篇,核心期刊论文10篇。《Annals of Thyroid》杂志编委,《Austi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杂志审稿人。参编《临床生物样本库》。2017年11月赴美国梅奥医学中心访问交流。目前为中华病理学会细胞学组委员、中国际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甲状腺疾病分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实践创新分会理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病理装备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医院科研扶持基金、医院医学大数据专项课题,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4项。获医院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

任芳丽-高级工程师-清华大学-医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院,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信号转导与肿瘤发生机制关系的研究,已发表科研论文34篇,其中SCI收录31篇。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和1项863的子课题项目,同时参与多项973、863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病理学实习彩色图谱与学习指导》的编写。主要从事《组织学》、《病理学》、《实验探究课》以及《医学科研伦理与实践》的实验教学工作。

王大亮 -副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曾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目前从事肿瘤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先后发表SCI论文20余篇,参编或主编多部书籍。教学工作中主要教授组织学、病理学、肿瘤生物学等课程。曾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二等奖、教育部在线教育“智慧教学之星”、入选2018年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精彩一课”等奖项。 作为课程的主要负责人,讲解“绪论、肿瘤诊断、细胞增殖与肿瘤生长、临床常见肿瘤”四个章节的内容。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Medicine, Tsinghua University

© 柠檬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