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应用

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个分支。运动生物力学是将体育运动中人体(或器械)运动规律结合力学和生物学的原理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涉及动作技术的分析与诊断、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训练规律的探索、运动器材装备的设计和改进以及神经、肌肉和骨骼对运动的适应性等问题。

播放:2310次,课程ID:4948035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应用课程简介:前往报名学习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应用课程简介:

运动生物力学是生物力学的一个分支。运动生物力学是将体育运动中人体(或器械)运动规律结合力学和生物学的原理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主要涉及动作技术的分析与诊断、运动损伤的预防、运动训练规律的探索、运动器材装备的设计和改进以及神经、肌肉和骨骼对运动的适应性等问题。

前往报名学习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应用课程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人体运动的力学基础

第三章 人体运动器官的生物力学

第四章 人体的基本运动原理

第五章 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

第六章 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

考试

运动生物力学原理与应用授课教师:

李翰君-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2011年6月获得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在校主授课程:动作学习与控制、运动生物力学、高等数学 主要科研经历: 在备战2008,2012及2016年奥运会周期内,参加了链球、垒球、曲棍球、轮椅篮球、残疾人举重等项目的科技服务,进行"运动技术分析与评价"研究,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在预防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中,主要进行前交叉韧带损伤、股后肌群拉伤的损伤机制与危险因素的生物力学研究,也与体育用品公司合作,对运动鞋、紧身衣等运动装备对损伤风险的影响进行研究。 获得第 30 届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项目贡献二等奖。第五届(2019)北京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中获得特等奖,第五届(2019)全国高校数学微课程教学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等奖。

曲峰-教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曲峰,博士,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等,其负责的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是北京市精品课程 。

刘卉-教授-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1995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生物科学系本科。1998年于北京体育大学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2年获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2008-2009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访问学者。 工作经历:1998年任教于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2017年任中国运动与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 研究方向:运动技术分析与优化、运动损伤的生物力学分析 讲授课程:《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损伤生物力学》 社会兼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标准分会副理事长。 研究成果:作为项目主持人曾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领域课题和国家留学基金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的资助对下肢关节、肌肉损伤的机制、危险因素和预防手段进行生物力学研究。作为主要负责人主持和参与了跳水、射箭、垒球、乒乓球、田径等多项国家队科技攻关课题,获得两项国家体育总局和田径中心备战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奖。近年来还主持和参与了多项与体育用品公司的合作研究项目。在国际和国内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章80余篇,其中19篇被SCI全文检索。发表会议摘要90余篇,多次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报告论文。参与8本教材、译著等书籍的编写工作。 人才项目:2012年入选国家体育总局“百人计划”,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周兴龙-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周兴龙,北京体育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教育背景:1996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硕士学位;2006年获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力学方向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1996年8月—今,任教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 研究方向: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研究、运动装备的生物力学研究

万祥林-讲师-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万祥林,博士,讲师,主讲《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高等数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肌肉损伤的生物力学、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运动鞋的生物力学研究。主持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国家体育总局科技服务等项目,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期刊及会议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核心期刊论文4篇、SCI论文2篇。参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担任国家网球队备战东京奥运会技术分析科研团队负责人,Sports Biomechanics杂志审稿人。获北京体育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学科组一等奖。

© 柠檬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