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4|回复: 0

苏轼《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1:0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赏析:


北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的北面。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作者由杭州通判改任密州知州,十一月到任,正是寒冬季节,这两首诗即作于此时。


第一首写自昏达旦彻夜飘雪的情景。黄昏时节,淫雨绵绵,入夜后不知不觉转而为雪。作者只觉被褥无一丝暖意,有如水泼在上面,而不知道庭院里已雪积成堆了。“堆盐”,即堆雪。用盐喻雪,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后世诗人都喜欢效用,如白居易《对火玩雪诗》:“盈尺白盐寒。”作者“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一联,虽世称咏雪名句,但历来有歧解。费衮《梁溪漫志》卷七“东坡雪诗”条以为:“此所谓‘五更’者,甲夜至戊夜尔。自昏达旦皆若晓色。”据此解,则“五更”应总指分为五更的一整夜。庭院里的雪光反射在帷幔上,明晃晃的,作者因寒冷未能安眠,加上“不知庭院已堆盐”,所以一整夜都迷迷糊糊,误以为天将破晓。直到天色放明,借着雪光,看见了垂挂在房檐下的冰溜,这才省悟,原来是雨转为雪,所以有这“半夜寒声”。上句写地面上积雪的反光,下句写房檐下雪水凝成的冰溜,都紧扣“雪后”的标题,且又与末二句意思连贯。“扫北台”“看马耳”,自然是天明以后所为。马耳,山名,在北台的南面,“上有二石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水经·潍水注》)。作者扫除积雪,登上北台,观赏雪景,只见一片银白世界,唯有马耳山尖尖的双峰高峭兀立,没有为雪所封。本应首先被雪覆盖的高山顶却“未随埋没”,可见这双峰确实如马耳一般陡直,连雪花也无法驻留其上了。


第二首继写在北台观雪景的所见所感。太阳已升起,虽然昨夜下了一场大雪,但今天却是冬季里难得的一个晴天。往上看,天空中一群乌鸦开始活跃起来,绕着城墙,上下翻飞;低头瞧,小路上渐渐融化的积雪被来往的车辆辗来压去,变成了稀泥,黏在车上;放眼望,在阳光照耀下,积雪的原野上屋似玉楼,地如银海,让人皮肤起粟、目眩眼花。这四句皆是以白描手法写眼前实景。作者另有《次韵仲殊雪中游西湖》云:“玉楼已峥嵘。”《雪中过淮谒客》云:“万顷穿银海。”其“玉楼”“银海”皆系实写。有人以为这里是用道家语“玉楼为肩,银海为目”,实则凿之过深。颈联则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生计的关切之情。大雪灭蝗,麦子得雪则滋茂,眼前这场大雪预示着来年的丰收,在观赏雪景时,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诗人多么希望把自己对来年丰收的希冀和祝愿,把这场瑞雪所引发的种种感受一一用诗表达出来啊!可惜自己既老且病,诗力大不如前,只得空自嗟叹,以吟诵唐元和年间诗人刘叉的《冰柱》诗来自慰了。此时诗人虽年仅三十九,但退出朝廷已三四年,心境不佳,且古人四十叹老亦为常事,不必坐得太实。


二诗用韵颇有特色。“尖”“叉”二韵属险韵、窄韵,而作者运用自如,韵与意会,语皆浑成,自然高妙,毫无牵强凑泊之迹,实乃“才高气雄,下笔前无古人”(《瀛奎律髓》)之大手笔也!


(沈时蓉 詹杭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5-21 05:15 , Processed in 0.12893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