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14|回复: 0

[海洋学院] 生态学(Ecology)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0 13: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名:生态学(Ecology)  学分:2  学时:32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基础必修课  
开课学院:海洋科学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作为生态学教育的入门课程,授课对象为未进行过生态学学习的本科低年级学生。通过生态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了解生态学研究的发展动态与热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以及勇于探求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奥秘。
二、课程简介
    生态学是当代迅速发展的科学。20世纪后几十年,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而同时,人类活动对地球和生物圈的负影响也上升到新的高度,已经开始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普及生态学知识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本课程分为基础和应用两部分。基础部分按有机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组织层次进行教学,应用部分包括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人口与资源、农业生态、生物多样性与保育、生态系统服务等内容。本课程以理论讲授为主。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2学时)
主要内容:生态因子概念;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概念。
学习要求:理解生态因子概念;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掌握生物与环境的生态作用规律和机理;理解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概念。
第二章  能量环境(1学时)
主要内容:地球上光及温度的分布;生物对光的适应;生物对温度的适应。
学习要求:理解地球上光及温度的分布规律与原因;了解生物对光的适应机制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机制。
第三章  物质环境(1学时)
主要内容: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生物对水的适应;大气组成;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学习要求:了解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了解生物对水的适应机制;了解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了解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第四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3学时)
主要内容:种群的概念;种群动态;种群调节;集合种群动态。
学习要求:理解种群的概念;理解种群动态特征,掌握有关种群的密度与分布的原理,种群统计学方法和种群增长模型,了解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和机制;理解内源性和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种群调节;理解集合种群的概念与生态学意义。
课外作业:查阅文献,了解种群动态的常见模型及进展。
第五章  生物种及其变化与进化(2学时)
主要内容:生物种的概念;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选择;物种形成。
学习要求:理解生物种的概念;了解种群的遗传变异与选择,变异与自然选择的关系,遗传瓶颈、建立者效应,表型的自然选择类型。
第六章 生活史对策(2学时)
主要内容:能量分配与权衡;体型效应;生殖对策;生境分类;滞育和休眠;迁移;复杂的生活周期和衰老。
学习要求:理解能量分配与权衡、体型效应、生殖对策、生境分类、滞育和休眠、迁移、复杂的生活周期和衰老等各种生活史对策的生态学意义,r-选择和K-选择对种群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课堂讨论:两种生态选择类型的特点,举例讨论不同鱼类生物的生态选择类型,在渔业管理上的意义。
第七章 种内与种间关系(2学时)
主要内容:种内关系(密度效应、性别生态学、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种间关系(种间竞争、捕食作用、寄生与共生)。
学习要求:理解种内关系,包括密度效应、性别生态学、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种间关系,包括种间竞争、捕食作用、寄生与共生,及其在生态学上的意义,理解Lotka-Volterra 种间关系模型。
第八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3学时)
主要内容: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学习要求:掌握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性质的两种对立观点;理解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种的多样性概念,种间关联的概念;理解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理解群落的水平、垂直和时间结构与生态学意义,理解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概念。
课堂讨论:生物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对维持群落稳定性的作用。
第九章 群落的动态(2学时)
主要内容: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生物群落的演替。
学习要求:理解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机制;掌握生物群落演替的概念,了解演替的类型和演替系列,理解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类型,了解演替方向的涵义,了解常见的演替过程的理论模型;理解演替顶级学说的理论。
第十章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2学时)
主要内容:群落分类的方法;群落排序的概念和类型。
学习要求:理解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植物群落的命名法;了解不同学派的群落分类差异;掌握群落的数量分类的方法。
课外作业:查阅文献,了解群落排序的数学方法和工具。
第十一章 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3学时)
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学习要求: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掌握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涵义与生态上的作用;掌握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掌握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生态效率的概念;理解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与生态平衡。
课堂讨论:举例说明几种常见的海洋生物食物链或食物网。
第十二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2学时)
主要内容: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次级生产、分解,能力流动。
学习要求:掌握初级生产的概念;理解生产效率、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测定方法;了解地球上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掌握次级生产的概念,测定和生态效率概念;理解生态系统中分解的过程、分解者生物和分解的意义;理解食物链层次和生态系统层次上的能量流动;理解分解者和消费者在能流中的相对作用。
第十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学时)
主要内容: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
学习要求: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征;理解水循环、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和意义;了解氮循环、磷循环、硫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生态学意义。
第十四章 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与分布(2学时)
主要内容: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淡水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海洋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
学习要求:理解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分布,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分布;了解热带雨林、草原、荒漠、冻原等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第十五章 应用生态学(3学时)
主要内容:全球变暖与环境污染,人口与资源问题,农业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保育,生态系统服务、收获理论、有害生物防治。
学习要求:理解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臭氧层的破坏与影响;了解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问题;了解农业的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了解生态农业的概念;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概念,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必要性,了解生物多样性保育的对策;理解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和意义,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计的重要意义;了解收获理论的基本概念;有害生物防治对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
课外作业:查阅文献,思考全球变暖对地球上生物的影响。
思 考 题:举例说明,如何将所学生态学原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在课堂上对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案例展示,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讨论课的次数应不少于4次,主要安排生活史对策、群落的分布、生态系统服务等章节。进行讨论之前,教师事先对讨论的具体过程进行充分的设计,案例讨论中,教师应把握讨论的进度及方向,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生态学知识,锻炼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平时作业主要安排在课外,作业量8-10学时,在主要章节讲授完之后,布置一个专题,让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撰写报告并口头交流,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外作业尤其强调文献资料的查阅。
五、教学方法
   实行按章节教学,即将整个课程按照上述内容结构划分为十五章,每章按主要内容分成若干节。
    本课程采用的教学媒体主要有:文字教材(包括参考教材和阅读文献)、课件(包括主讲老师对全书的系统讲授,以幻灯片形式)以及网上辅导(采用E-MAIL等形式)。
    考试主要采用闭卷方式,考试范围应涵盖所有讲授的内容,考试内容应能客观反映出学生对本门课程主要概念的记忆、掌握程度,对有关理论的理解、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总评成绩:闭卷考试占70%,课外作业占20%、出勤占1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 基础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阅读书目:
1. Robert E. Ricklefs, 2001. The Economy of Nature (Fifth Edition).
2. Charles J. Krebs, 2001. Ecology: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Fifth Edition).Benjamin Cummings.
3. Manuel C. Molles Jr., 2002.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Second Edition. 4.The McGraw-Hill Book Co. Singapore.
5. Eric R. Pianka, 2000. Evolutionary Ecology.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press.
6. 孙儒泳编著,2001。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三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 苏智先、王仁卿主编,1993。生态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8.  A. Mackenzie et al.,1998. Instant notes in Ecology.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
9. Knut Schmidt-Nielsen, 1997. Animal physiology: adaptation and environment. (Fifth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Kormondy, E.J.,1996. Concept of Ecology, Fourth ed. Prentice Hall, Inc.
11. 李振荃、陈小麟、郑海雷、连玉武编,2000。 《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12. 张大勇等著,2000。 理论生态学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
13. 郑师章、吴千红、王海波、陶芸编著1994。 普通生态学。复旦大学出版社。
14. 李博主编,2000。 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15. 孙儒泳编著,1992。动物生态学(第二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6. Peter D. Stiling, 1992. Introductory Ecology. Prentice Hall.
17. 孙儒泳、李博、诸葛阳、尚玉昌编,1993。《普通生态学》。高教出版社。
18. Aulay Mackenzie ,Andy S.Ball & Sonia R.Virdee ( 孙儒泳、李庆芬、牛翠娟、娄安如译),2000。生态学精要速览。科学出版社。
19. 阳含熙,卢泽愚,1983。《植物生态学的数量分类方法》。科学出版社。
20. Odum,E.P.(孙儒泳等译),1971。生态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1. 蔡晓明,2000。生态系统生态学。 科学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6-2 11:11 , Processed in 0.04085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