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22|回复: 0

过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12: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读老舍先生的文章,知道北京人过年很讲究,过了腊八就是年,直到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年才算过完。我的家乡苍溪,大致一进入腊月就算年了,直到正月底才结束,我小时候常听长辈念叨“整个正月都是年”这句话。虽然有两个月的时间,内容却不一样,腊月里主要是筹划和准备,到了年三十就算正式过年,这其中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称为过大年;正月十四、十五称为过小年,正月十六“游百病”,次后拜年祝福、走亲访友、宾朋宴请在整个正月都可进行。整个正月一直沉浸在欢乐之中,人们从身体到心态,完全处于放松和休闲的状态。即使很要紧的事情,只要能缓的就缓一阵、能搁下的就暂时搁下,等过了年再说。仿佛过年是天大的事,一切的事情都可以为它让路。过年也是最热情、最慷慨的时候,所有的人见了面一律笑脸相迎,互致祝福;客人来了无论亲疏远近一律倾其所有热情招待。我们常说年味年味,年是什么味?我想,是孝顺,是祥和,是团圆,是血脉亲情的味道!所谓过年,其实过的是喜庆,过的是团聚,过的是浓浓的人情味!
  从警几十年,逢年过节总是最忙的时候,春节期间就更忙了,节前有做不完的工作,节中还要值班执勤,遇到突发事情就要立马奔赴工作岗位,很多时候真的很羡慕那些能舒舒服服在家过年的人。过年的喜庆早已因了工作的原因而冲淡了许多。每到春节来临的时候,迎着扑面而来的浓浓年味,在繁忙的间隙,就特别怀念小时候无忧无虑欢天喜地过年的岁月,童年的旧事便一件一件浮现起来。
  二
  在家乡的习俗中,一进了腊月,就有人家开始杀猪了,家乡人称之“杀年猪”,在孩子的心里,年就开了头了。小时候,晚上在饭桌上听父母商量第二天杀年猪的事,一个晚上就高兴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上学的时候,院子外面的空坝子上早已挖好一眼灶,安上了大铁锅,院前的大树下支起一张大案板,树上横着绑上木头搭起了架杆。母亲和院里的大婶们担水的担水、抱柴禾的抱柴禾,忙着往灶里添柴禾把铁锅里的水烧沸。几条即将“就义”的肥猪已从猪圈里放了出来,它们并不知道接下来的命运,还悠闲自在地在院子里东奔西窜,把臭气熏天的屎尿拉得到处都是。孩子们在大人几次三番地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向学校走去。等放学回来后,院前树上搭起的架杆上已挂着五、六条白晃晃的条猪。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看着杀猪师傅庖丁解牛般轻车熟路地将一条一条肥猪开肠破肚,挖出内脉,然后将猪肉划成一个一个的小块,由猪的主人背回家去。很快,院子里就飘出香喷喷的肉香。当天晚上,杀了猪的人家会把猪的肋骨肉和心、肺、肠等炖上一大锅,炒几大盘回锅肉,丰丰盛盛地请院子里的人大吃海喝一顿,称为“吃庖汤”。我听母亲说,“吃庖汤”有两层意思,一是感恩,感谢邻里以前的帮助照应;二是拜年,用这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告诉大家我家今年有肉吃了,过年的时候上家来作客。一般住在一个院子的人家都是安排在一天之中一齐杀猪或一两天内先后杀猪的,所以前后几个晚上,院子里家家房里都是酒肉飘香。院子里当家的男人被请在一起坐一席正正规规地吃肉喝酒;母亲们端着热腾腾、香喷喷的菜肴你往我家送,我往你家送,客客气气地你推我劝,亲如一家;孩子们就不管那么多了,吃了你家的又吃我家的,端着碗东家进西家出,嘻嘻哈哈,满院疯跑,高兴得像过年一样。过年的大幕就这样拉开了。
  接下来,就是腊八节了。腊月初八吃腊八饭是古老的习俗。腊八饭其实是五谷杂粮和各种菜蔬混在一起炖出来的烩饭,很香,寒冬腊月吃下去又暖和,大人小孩都喜欢。
  腊月里宴请村里学堂的老师是我们村里的风尚。山里穷,孩子们要走出去,唯一的出路是读书考大学。家长们把很大的希望寄托在老师的身上。腊月里杀了年猪,首先想到的就是请老师到家里坐坐。有的孩子在学校太调皮,经常惹老师生气,或者家长在村子里口碑不太好的,三番五次去邀请老师也不会去的。在庄稼人朴实的心里,仿佛请了老师去家里吃一顿饭、喝几杯酒,把望子成龙的心情给老师说明了,自家的娃娃就肯定会有一个大好的前程了。在两三天前,父亲就会亲自到学校去请,和老师约定到家的时间。到了约好的那一天,又要到学校去候着老师一起来家。到了家,母亲已在小桌上摆好了酒菜,父亲恭恭敬敬地请老师上座,递上纸烟,宾主客气一番后落坐。边吃边说些娃儿在学校读书的情况。饭后老师走的时候,还要送上一刀肉、一瓶酒。我跟在父亲后面,把老师送出家去很远才回来。客人走后,父母还会把老师的在酒桌上说的话再言之凿凿地谆谆告诫一番。
  腊月二十三家家放鞭炮,还有糖吃,晚饭是平常不常吃的抄手,据说这天是祭灶的日子,在送灶神上天时,要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不向玉皇大帝报告家中的坏事。小孩不懂这些,嘴馋,心里只惦记好吃的东西。
  扫烟尘、帖春联是年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庄稼人一日三餐以柴禾为燃料,一年下来,房间里到处是烟尘,厨房更多。春节前要进行一次彻彻底底地大扫除。一家人一大早起床,所有人一齐上阵,将家俱桌凳和坛坛罐罐全部从房间里搬出来摆在院坝里,然后父亲举着用长竹杆扎成的条帚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打扫,将房顶、墙壁、梁柱和角角落落里的烟尘全部扫落下地,母亲再用扫帚一间房一间房地打扫散落在地上的尘渣。孩子们的任务是擦洗家俱桌凳、清洗坛坛罐罐和擦门擦窗。母亲烧出一大盆热水,把几张帕子交给我们,嘱咐我们先用帕子将所有的物品一一擦洗一遍,然后清洗帕子后擦第二遍,最后再用干净帕子擦第三遍,擦过的东西保准干干净净。母亲的方法果然凑效,如法炮制,很快就把该擦洗的物件收拾得焕然一新。接下来是擦门窗,母亲吩咐一定要把抹布洗净拧干再去擦,我小时候手上没劲,怎么拧也拧不干抹布上的水,内心里还存着偷懒的打算,想三下五去二地擦完了好跑出去玩,举着湿漉漉的抹布、站在小凳子上就去擦,刚擦几下,抹布上的水就顺着手臂一直流进身体里,把衣服打湿弄脏了,不一会就冻得牙齿打颤,而且门板越擦越花。母亲立即放下手里的活,找出干净衣服,一边给我换衣服,一边数落和责骂:“你这没出息的家伙,这么没本事,长大了哪家的女儿愿意嫁给你哟?”母亲说得咬牙切齿,手举得高高的,但终究没有打在我身上。打扫、擦拭完后,再将所有的东西搬回去,各归原位。经过一家人一个上午的忙碌,房间被整理得干干净净,窗明几净,一尘不染。父亲再在门框和柱头上帖上红红的对联,过年的气氛就更加浓厚了。
  在年前的这几天,母亲是最忙的人。除了要提前备下一些过年要吃的食品外,还要给一家老小准备新衣新鞋。由由于母亲的精打细算和提早准备,我们小时候在过年时基本上都能穿上一套崭新的棉布新衣。鞋子则是母亲亲手做的千层底布鞋。做鞋是件费时费事的工作。家里人穿破了的衣服、不能再用的被单,母亲要精心地收集起来,洗净晒干,在出太阳的日子用酱糊在篾筛上一层一层平平展展地粘贴,放到太阳下晒干了以后取下来,用这些敷成的布壳一层一层地重叠起来,再穿针引线一针一针地纳好做成鞋底。一年里面的空闲时间里,母亲总是在不停地纳着鞋底。纳好的鞋底堆起来大大小小会有很高的一绺。在年前的几个晚上,母亲忙完家务后,都要坐在火盆边上,就着昏暗的油灯“上鞋”。“上鞋”是家乡的方言,就是把纳好的鞋底和做好的鞋面用麻线缝在一起。父亲则在旁边作帮手,孩子们在火盆边上写作业。母亲上好了谁的鞋就让谁穿上试一试,看合不合脚。几个晚上下来,一家老小都能拥有一双心满意足的鞋子,母亲的手上却多了无数道被麻线拉破了的血印。
  在年前还有一件事,就是“请祖先”。这件事在二十四之后、二十九之前必须做好。家里的长辈提前安排好时间,到了这一天,一家里的男众在自家的坟陵里,摆上祭品,焚香,烧纸,磕头,小孩们点燃鞭炮,在炮声中将沉睡的祖先唤醒,请他们来收受新年礼钱,邀请他们回家过年。
  在小孩的期盼和大人们忙忙碌碌的准备中,大年三十来了。一家人简单地吃过早饭后,母亲就忙着操办一年中最丰盛的年饭。中午十一点的样子,饭菜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父亲会领着所有的孩子到院子中间去请客,一家一户地去招呼,请别人上家来喝酒。请客的热情地请,被请的客气地应承。你请过后,别人也会到你家来邀请你。其实这只是一种礼节,表达的惜缘和感恩的意思。三十这天按家乡的规矩,基本上是不上别人家作客的。接下来就是放鞭炮和吃饭了。年三十,家里的长辈会喝酒的要喝上几杯,大人们互相敬酒,说很多平常不怎么说的客气话,小孩不喝酒,也在长辈的号召下端着饮料和茶水频频举杯,一家人劝酒劝菜,客客气气,融融乐乐,一顿饭要吃好长时间。午饭快结束的时候,长辈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孩子们一人一份。那时候农村经济条件差,父母没有多少钱能拿得出手,一般都是两角钱,我小时候最多的一次是一元钱。尽管如此,孩子们领了红包后仍然高兴得心花怒放,如获至宝,把两角钱一会装在衣篼里,一会装裤包里,生怕不小心会弄丢了。晚饭吃得早,主要是吃抄手。晚饭后,大人小孩洗澡,称为“褪皮”,必须在新年之前把陈年污垢洗净。那时候不通自来水,父母只能烧水给我们洗澡。厨房中烧一堆柴火,一口大木盆,灶上的铁锅里烧着艾叶水,父母把孩子叫到面前,先用皂角洗了头,然后脱光衣服按进木盆中的热水里,浑身上下每寸皮肤都细细地揉搓一遍。换小盆用清水再冲洗一遍,换上清洁的衣服。被父母搓洗过的肌肤,柔嫩发红,浑身散发着艾草和皂角的清香,感到非常惬意。洗完一个再洗下一个,要忙活几个小时。接下来,就是守岁。除夕守岁,院坝中间燃一大堆柴火,称为“旺火”,寓意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整个院子里的大人围火而坐,谈天说地,有的喝着小酒,有的嗑着瓜子,孩子们则欢乐地活蹦乱跳。到了午夜正时,大人小孩一齐燃放爆竹,到处是震天的响声,在空中绽放的烟花把除夕的夜空点缀得五颜六色。在欢天喜地之中,迎来了新的一年。守岁以后可以睡一觉,但家家都不关门,一是已故的先人要回家过年,不能拒之门外;二是财神爷送财来,要开门迎财。初一早上要起大早,大开门户和燃放鞭炮,喻示开门大吉,满门瑞气。
  初一吃过早饭,大人小孩一律新衣新帽新鞋袜,穿得体体面面地进城逛街。县城过年很热闹,街上人头攒动,有耍龙灯、舞狮子、划旱船、打钱杆等民间艺术表演,最热闹是川剧团和电影院。街上还有许多小地摊,卖着孩子们喜欢的玩具和零食。初二就可以跟着大人出门拜年了。每到一家须先向长辈施礼问好,祝贺新年如意,然后是坐席吃喝,运气好的话,也可能收到压岁红包。
  正月十四的习俗跟大年三十有些相似,要在自家过。正月十五闹元宵又会把过年推向一个高潮。午饭过后,县城就开始拥挤起来。舞龙舞狮的队伍一条街一条街地游行,在十字街口宽阔的地方就停下来舞一通,舞完后再向前行,街上的行人紧跟着亦步亦趋,大街上摩肩接踵,水泄不通。傍晚天暗下来后,游行队伍在广场上停下来,点燃火龙,表演火烧独角兽。一群小伙子举着烟花紧紧追赶两条独角兽,不断喷吐的烟火烧得独角兽疼痛难忍,只见它扭挥俯仰,左摇右摆,忽而直起身子,奋力高耸,好似飞冲云端,忽而匍匐在地,翻滚腾挪,痛苦万状,最终被喷溅的烟花烧得趴在地下,不能动弹,寓示人类最终战胜了邪恶。广场上,喝彩声、欢呼声此起彼伏,鞭炮炸响,烟火腾空,火树银花,蔚为壮观!
  正月十六“游百病”,是苍溪独特的习俗。吃过早饭后家家扶老携幼,一齐出动,到户外去登高踏青。“游百病”的意思是通过户外活动,把身体里的疾病全部甩在外面,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百病不侵。这一天,城里的人跑到乡下去“游百病”去了,商店关门上铺,县城基本成为一座空城,而城外的山上、河边、村道上、寺庙里到处都是人,拥挤不堪。中午太阳出来后,就在山坡上、草坪里随坐随卧,拿出随身携带的食品填饱肚子,在初春温暖的阳光下眯上一觉;或者捡几块大石头垒灶支锅,生火野炊。山山岭岭人声鼎沸,炊烟袅袅,热闹非凡。
  到了正月末,年就淡了。“七九八九,沿河看柳”,天气转暖,孩子们早背着书包去了学校,大人们也忙着干活了。
  三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原先居住的大院早已拆除了,住在一个屋檐下的邻居们四散开去,几年也难得见上一面。原先的村庄早被城市的扩张吞噬了,变成了城市的村庄仍沿袭着农村社会的习俗过年,在热闹、喧嚣的外衣下顽强坚守着古朴的礼数!不知是物质条件越来越丰富的原因,还是岁月的苍桑使我们的心不再年轻,对年的期盼减淡了,过年的心情再也找不回儿时的那份热情了。加上过年的时候还要时刻准备着单位有工作要召唤,内心里也不敢像别人那样撒着欢地耍,年不年的在心里也觉得跟平常日子没有多少区别了。倒是妻子,非常在意过年的氛围。以前团年都是父母操办,现在父母早过了古稀之年了,担子自然落在了我这个做大哥的肩上。妻自觉地替我担起了这副重担。近几年来,她早早筹划年贷,灌香肠、熏腊肉,给父母买过年穿的新衣服,给兄弟姊妹准备礼品,给长辈和孩子们准备压岁红包,给身体不好的母亲搓背洗澡,催促父亲上街理发,把一家人的生活料理得妥妥帖帖,让一大家子人把年过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腊月二十七日,早上上班前,妻说,今年的腊月是小月,过了明天,后天二十九就是年三十了,晚上尽量早些回家,上父母屋里坐坐。我点头答应了。晚饭后,和妻一起来到父母房间。妻和父母说了些过年的事,就拿出给父母准备的红包,母亲说养儿才知父母恩,你们都是做爷爷婆婆的人了,有那份心意就行了,我们老头老太太还要钱干什么,执意不收。妻见母亲态度坚决,也就不再坚持了。
  大年三十(准确说应是腊月二十九),妻早早起了床,到父母的厨房里煮了一大锅稀饭,大声舞气地吆喝睡懒觉的人起床吃了饭,就摆开了准备年饭的战场。父母一生勤劳,辛勤持家,最早从大院里的老宅中搬出来修建了独门独院的砖木结构大瓦房,又含辛茹苦养育我们姐弟四人,我们成家立业后,父母仍住在瓦房里。父母的瓦房和我们大家也只一墙之隔。长期以来,母亲的厨房就是我们大家的伙食团,虽然姐弟四家家家都单独开了伙食,但十天之中倒有四五天在父母那儿吃。现在母亲已无力为大家煮饭了,年年的团圆饭妻仍坚持在母亲的厨房里煮,直到现在,我们人生的每个年都是在父母那儿过的。近年来母亲身体不好,喜欢清静,曾委婉地对妻说,你看我这厨房又没有装修过,条件差了,要不就到你们家去煮?妻却坚持:只要父母活在家就在,怎么能散了呢?听了妻的话,母亲没有再说什么。看得出,父母的心里是高兴的。
  十一点前后,大姐、姐夫一前一后地回来了,过了一阵,女儿女婿、侄女侄女婿各自抱着自己的孩子也回来了。年饭端上了桌,祖孙四代围席而坐。头三杯照例是老父亲举杯。2012年父亲升级做了太爷爷,心里特别满足,已经连饮了两大杯。在父亲说话的时候,母亲一直面带微笑看着大家。母亲一生好强,吃得苦,又精于盘算,那些艰苦的日子就是在父亲的吃苦耐劳和母亲的精打细算中度过的。现在日子好了,母亲却患了病,头痛、心绞痛,每天都要吃药。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在她病情严重的时候送她上医院,却不能替代她遭受病痛的折磨,为她分担痛苦。在母亲病重的时候,儿孙们走马灯似地来探望,又一阵风地走了,倒是父亲寸步不离地陪在母亲的身边,为母亲熬药、煮饭、洗衣、洗澡、洗头,无微不至地照顾,无怨无悔地付出。我知道,其实父亲的付出中很大一部分是应该由我们来做的。望着满头银发的父亲,我的心里充满了感激。父亲斟满第三杯,端着杯子说,我们虽然年岁大了,尚能自己照顾自己,孩子们有孝心我们领情,心中有家就行,不要牵挂我们,用心把自己的事情搞好,祝大家2013年事业有成!说完后一饮而尽。看着心花怒放的老父亲,我们做晚辈的心里特别高兴。大家轮流举杯,劝酒劝菜,互致祝福,一顿饭吃了三个多小时。饭后,妻和弟媳围上围裙,麻利地收走了盘盘碗碗,我和弟弟就着红红的火炉,陪着父母喝茶看电视。晚饭后,大家要留下来陪父母看联欢晚会,父亲说,老大已是当了爷爷的人,其余的也各自有一大家子人,都回自家去吧!我和你妈看一会儿晚会,困了就睡觉。无论什么时候,父母总是替儿女考虑得多!随后,母亲拿出准备好的红包交到父亲手里,父亲举起红包,宣布规矩:小孩和读书的学生才有分,成了年有工作的一律不发!其实能领走红包的只有一个孙子和两个曾孙子。按照父母定的规矩,做长辈的都给孩子们发了红包。然后,便各回了家!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回到家,大家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春晚,一边等着旧岁新年交替的时刻。电视里歌酣舞劲,热闹掀天;门外的大街上街灯与红灯笼、红对联交相辉映,一派火红的氛围,不时有爆竹、烟花腾空而起,喜气盈门。小孙子按平常习惯早该睡觉了,今晚却一点睡意也没有,一双大眼睛扑楞楞睁得滚圆,到处张望,便想起苏东坡的两句诗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快到新旧交替的时刻,人们争先恐后地点响了冲天的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烟花、礼炮升腾九霄,在高空中绽放出斑斓的色彩,把夜空妆点得五彩缤纷,多姿多彩。“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在这新年的门槛前,心情是激动的。一年新岁从今起,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一年复一年的交替中,年华流逝,青春不在,在新的岁月里只有加倍珍惜,奋发努力。放完炮回到客厅,妻已煮好了汤圆,高兴地说:来呀,红糖醪糟汤圆,每人两个荷包蛋、两个汤圆,祝愿我们一家人新一年里团团圆圆,红红火火!吃着甜甜的醪糟汤圆,心也是甜甜的!
  初一是逛街的日子,街上人并不多。今年的春节,城里许多人都回农村过年去了,电视上的新闻说,2013年春节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出现了人去楼空的现象,北京的人口平常是2060万人,春节期间有960万人离开北京回老家过年去了。县城也不例外。农村的人千辛万苦地进了城,可老父老母还在农村,祖祖辈辈的根还在那儿,在心底深处他们还是农村人,过年,就是要回到父母身边,陪着父母吃顿饭、喝杯酒、拉拉家常,为了这个愿望,就是千里万里也要赶回家去!这就是我们的春节!
  初二陪着妻子回了趟岳母家。初三开始亲戚朋友轮流召集吃饭,走亲访友,接连不断,于我来说,初三开始去单位值班,只能在下班后匆匆赶去吃饭,初七正式上班,大年就基本结束了。
  今年春节期间响应政府的号召厉行节约,讲排场、比阔气等铺张浪费的现象明显减少了,节俭、平和、文明的风气更加浓厚,过去过年时的一些讲究逐渐地淡化了,年过得更理性了!
  (作于2013年2月17日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5-14 04:04 , Processed in 0.03366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