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ovaters 2020全球青年创作计划

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CIDIH)主办,作为Renovators2020全球青年创作计划的系列学术活动,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共同分享设计创新的经验和体会,促进中外设计创新领域的交流。

播放:600次,课程ID:4065381

Renovaters 2020全球青年创作计划课程简介:前往报名学习

Renovaters 2020全球青年创作计划课程简介:

本次活动由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CIDIH)主办,作为Renovators2020全球青年创作计划的系列学术活动,将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子共同分享设计创新的经验和体会,促进中外设计创新领域的交流。

前往报名学习

Renovaters 2020全球青年创作计划课程目录:

No list

No list

Renovaters 2020全球青年创作计划授课教师:

余秋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女装设计硕士毕业,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任教,研究领域为服装创意概念设计,革新面料设计,时尚可持续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分享题目《用服装的方式定义数据模拟时代》:当今科技高速发展,每天都在刷新我们新的认知以及打开更多的探索欲望。数字化时代下,信息技术、5G通讯、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一系列高频词汇已经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如果这些数据能被看见,我们能穿着它么?设计师希望通过服装语言去定义当下的这一议题,希望通过材料编码去突破设计新视角。

霍霜霜 -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科技硕士毕业,新媒体艺术创作者,资深交互体验设计师,创作领域为空间装置,生成艺术,观念艺术-帕森斯设计学院-

分享题目《媒介探索与观念传达》:新媒体艺术近几年在国内外的爆发式增长使其成为了艺术领域的网红,并成为了新商业生态下品牌营销的香饽饽。然而,酷炫的表现形式下是否还能容纳更多思考的空间?本次分享将讲述我在探寻艺术之路上,如何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如何以观念为根基进行创作,以及如何看待和平衡商业需求与观念传达等。

杨叶秋 -米兰理工大学博士生,研究领域为环境设计教育,社会创新设计-米兰理工大学-

分享题目《环境(艺术)设计VS室内与空间设计:一个中国和意大利的对话》:中国和意大利是“古丝绸之路”东西方的两个文明古国,也是当今“一带一路”的重要合作伙伴,近年来,两国之间的设计交流活动日益增多,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对应了意大利的“室内与空间设计”。然而,两国的设计高等学府各自设计文化、语言和方法的了解仍需加强。本次分享将浅析两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和“室内与空间设计”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从而为两国设计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贡献。

肖靓 -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艺术与科学硕士在读,研究领域为艺术与科学实践,移动影像-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

分享题目《艺术家如何与科学家共同协作?》:艺术家是受周围不同因素变换和环境影响最大的人。通过表达对于应对变化的努力,他们有意识地和无意识地使用了不同的创作技巧。科技参与,使用不同的技术是不可避免的,这引发了关于科学家和艺术家如何合作并为促进不同学科文化和知识做出贡献的争论。通过观察“为什么”,艺术总是与情感相关联,而科学必须通过提出“如何”的问题来说服。当艺术家将科学用作表达自己的愿景时,科学家则使用连贯的线条,形状和模型来解释世界。当下无论是国际教育和学术学科规划的发展还是不断紧密的新媒体艺术市场,越来越强调艺术与科技发展结合,科学参与,以及跨学科实践。对于艺术家,科技与科学在认知上有何差别?艺术与科学、科技的关系会给不同的身份怎样的启示?

谈欣洋-帝国理工戴森设计工程学院博士生,帝国理工软体机器人实验室MorphLab成员,皇家艺术学院产品设计系客座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工程,康复医学工程,医疗可穿戴设备,人机交互与行为分析等。-帝国理工-

分享题目《从工业设计到设计工程 – 一种新的产品设计研发方式》:设计工程是设计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特别是对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来说。那么,什么是设计工程?设计与工程应当如何结合?分享者认为设计与工程的结合不单只是设计师与工程师的合作,而是设计思维与工程思维结合生成的产品设计研发新方式,是传统工业设计或产品设计适应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后的蜕变方向之一。这次分享将会简要回答这些问题并通过几个案例简单讲述设计工程在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的运用。

黄子昕-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家具设计硕士,独立设计师,福建艺术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化创新,当代手工艺,场景空间塑造-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

分享题目《全球化4.0之下如何思考地域文化与设计的关系?》: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始,人类历经数次不断升级的全球化,而关于“全球性”与“地域性”的讨论也从未停歇。全球化4.0时代更是一个充满挑战与碰撞的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化等技术浪潮不断涌现,可以看成是一次创新的全球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何从设计学科出发辩证地看待其与地域文化的动态关系?回归多元以及包容化的趋势又如何为中国设计师带来机遇与挑战?

张沁言-芬兰阿尔托大学协同工业设计硕士研究生, 世界五百强企业用户体验设计师,微信支付产品团队成员,研究方向为协同设计,移动端增强现实交互设计,用户体验度量方法。-芬兰阿尔托大学-

分享题目《我所体验的北欧设计教育与设计工作》:赫尔辛基被联合国授予世界设计之都的称谓,在这里人人都会高呼:Design thinking,在这里设计元素被完美地融入到城市的每一寸肌肤。作为世界排名前十设计学院的学生,分享者和你一同欣赏和批评北欧教育风格、一同畅游那些践行design thinking的有趣课程。好奇本地的学生为何已读7年却仍拒绝毕业吗?本次分享旨在通过讲述一系列荒谬绝伦的真实故事,揭秘北欧设计公司的日常流程,为朋友们打开一扇看远方设计世界的门。

王骆宾-清华大学信息艺术设计硕士,帕森斯艺术学院设计与技术硕士。曾任教于帕森斯,主要课程为创意代码编程。专业领域为大型交互装置,创意编程,用户体验设计。-清华大学-

分享题目《商业领域的创意编程和创意工程师》:创意编程是新媒体艺术表达的重要手段。在商业领域,创意工程师(Creative Technologist)也在运用创意编程来实现服务于博物馆,教育机构,医院等公共场所的交互装置/应用开发。分享者从设计背景转型为工程师,在转型的过程中曾经有着职业的困惑。希望用这次分享给对创意工程师这一新兴职业感兴趣的人一些参考。

洪昀-数码媒体设计师,The Volume艺术团体主创,研究生毕业于罗德岛设计学院。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艺术表达与研究,致力于探索数字媒体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应用与拓展。 -罗德岛设计学院-

分享题目《用数字媒体制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密度》:近年来,媒体化城市的大量兴起引发了我的思考,城市的公共环境演变成由物理实体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混杂的多维空间。试想一个城市的公共信息、空间属性、文化特征等不易被传达的内容,能否通过更直观、科学的方式有效的传递给大众呢?通过数字媒体获取、处理公共环境中的信息时,应该着重考虑互动媒体的参与性,以及情感性、生理性和认知性等特性。公共环境可以被描述成一个承载公众意识,并能通过互动体验从中被感知的有效空间。不同于私属空间中的事物应该是隐性的,这是个万事万物都应被“看到”(visible)的空间。公共环境中的事物是渴望透明的,它应当可以从多种角度、顺畅解读,同时在其中,个体也需要能无阻碍的发出信息,以实现公共空间中信息的互通与交流。而数字媒体则可以使视觉的认知能力被扩大增强,以充分感知和理解公共环境中的事物。在本次的分享中,我将会结合案例对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表达自己的理解。

章聿-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交互艺术与设计博士,独立艺术家。 研究方向为作者的博士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大型公共艺术装置及其交互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

分享题目:《交互技术和艺术表达》:讲座将从博士研究内容出发,结合作者近几年的艺术创作经历,来阐述技术的发展对于交互艺术的创作和表现形式的影响,以及在这领域,技术如何影响艺术家的“选择”。讲座将从艺术家,交互技术,观众三个角度展开。首先阐述交互艺术在技术影响下所具备的特殊性,其次解释在这个特殊性下,艺术家该如何定义自身,以及作品的价值。最后将分析“观众在现场”对于交互装置的意义和作用。在讲座的最后,会用来解答“一个交互艺术家到底该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自由地’创作?”

曾帅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时尚女装硕士,北京服装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男装学士。 研究方向为女装设计,男装设计,DIGITAL时装设计,概念新材料研发,思辨设计在时装领域的研究等。-英国皇家艺术学院-

分享题目《概念艺术在时装设计领域的应用和创新》 :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各个行业都在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服装产业给人的印象往往停留在早期以加工和贸易为主的发展阶段,与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相脱节。针对这个难题我们怎么去做创新研究来解决呢?分享者认为跨学科领域的合作研究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个难题,在时装设计中结合概念艺术及科学实验方法进行创新研究不但可以帮助设计师建立理性的设计思维逻辑,更可以促使新的概念想法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帮助产业发展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相适应。本次分享会分享者将介绍自己的概念创新设计方法及相关作品研究案例。

侯跃男-米兰理工大学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硕士研究生,Mlight中欧文化交流协会联合创始人 。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服务系统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米兰理工大学-

分享题目《疫情下的设计之都——从留学生和服务设计师的角度》:自2019年底以来,COVID-19疫情持续牵绊着世界人民的心。此次分享者将以时间线为依据,从一名普通留学生和服务设计从业者的角度,梳理从疫情爆发到逐步可控这段时间以来,所经历的事情。从疫情前期组织海外捐款驰援国内,而后在米兰当地向公民发放口罩,最后向留意留学生组织发放由使馆提供的健康包。以及在即将到来的“后疫情时代”里,如何使用设计学理论,优化“持续抗疫”流程。

郎宇杰-米兰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学院博士生,意大利清华校友会秘书长,IL DEDALO研究型设计学社发起人。 研究方向为城市设计,空间认知,意大利设计方法。-米兰理工大学-

分享题目《从生活方式到研究设计,Event-city Milanese米兰式事件城市》:当下,设计上的创新常常理解为未来前沿技术之手段,但创新也可以理解为对“旧”的批判与传承,这是意大利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与思维视角-“从历史中看未来”,尤其是在设计领域,建筑与城市亦如此。米兰是一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但当下全球化以及硅基技术的发展依旧成为城市更新转型的挑战。城市事件是这座城市的生活方式,事件城市是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策略。这次分享通过对城市意象和空间策略出发发掘意大利视角的设计思维。

陈欣-米兰新美院硕士研究生,利斯考特科技有限公司CEO,腾讯K12产品团队成员,北洛创意实验室BERDO LAB创始人。研究方向为智能,产品家居设计,产品服务设计。-米兰新美院-

分享题目《联合国SDG商业模式所面临的挑战》: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是一系列新的发展目标,它将在千年发展目标到期之后继续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而其中的第14条,海洋生物危机是当下引发极大关注度的条目之一。分享者将以切身经历,分享联合国项目的商业模式设计,带大家了解在全球化危机中,设计师发挥的积极作用。

任熹培-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劝导技术,智能健康,交互设计。-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

分享题目《如何通过智能人机交互推动劳逸结合的办公新模式》:Sitting is the new smoking!长期“久坐”和“不动”的行为会极大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是众多慢性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尽管人们越来越注重加强日常体育锻炼,如通过增加散步、健身、跑步等活动来提升自我健康状况。但是这些常规的体育运动还是无法抵消日常生活中大量“久坐”和“不动”带来的负面影响。现代生活“996”高密度的办公模式进一步促使了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和亚健康状态。很多研究表明在工作流程中适当嵌入一些健康的工作休息能够有效地改善个体身心健康、增强团队氛围、提升工作效率等。这种劳逸结合的工作方式也在逐渐被西方社会和企业所接纳。如何通过办公情境中智能人机交互的设计来协调这种办公新模态?这正是我过去六年在荷兰进行的主要研究课题,也是我今天我想给大家带来的简单分享。

侯力丹-米兰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利斯考特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主管,北洛创意实验室BERDO LAB创始人。研究方向为城乡景观设计,生态修复与保护,景观遗产研究与保护。-米兰理工大学-

分享题目《灾害下对于景观设计的定位与思考》:回顾2019年末-2020年初,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大流感、瘟疫、山火、蝗灾、干旱、地震、暴风雪等灾难陆陆续续出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死亡人群数以万计。对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灾难的很大一部分是人与自然在长期相处中所累积的矛盾,并最终以不同的形式爆发。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及矛盾的景观设计师来说,如何通过设计,通过何种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求达到平衡和共生是设计的核心。在本次的分享中,我将会结合案例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自己的理解。

沈心苗-米兰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情感设计,用户体验设计。-米兰理工大学-

分享题目未来智能生活下的产品情感设计:基于5g通信技术在生活的运用及其未来科技发展,加上这次COVID-19疫情加速推动全面上云生活,传统产品设计在未来又该如何重新定义?未来智能生活,每一样事物似乎都能被数字信息所记载。在这种情况下,产品所承载的意义和产品传达的意义有什么不同?人在这个信息社会又成为了什么角色?一起来探讨人与产品、产品与产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变化。

邹佰晶-韩国东明大学设计学博士,现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设计管理与设计战略,艺术设计形态学原理。-韩国东明大学-

发言主题《形态认知教学对提升儿童创造力的开发研究》:传统教育培养的是继承型人才,而不是创造型人才。这正如杨振宁博士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学生知识丰富,善于考试,但却不善于想象、发挥和创造。” 全球的科技与经济不断地往前推演,然而,丰富、有创意的心灵与深邃的智能,却才是人类真正进步的动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最大的挑战就是教育,而“创造力”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被认为是人类最珍贵的资产。 具体该如何实施,进而提升学童的创造力呢?经过多年研究,将大学“形态认知”设计教育课程的精髓融合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寻找从根本上提升国人创造力的新举措。从“形态认知”的创意培养模式的形态理解、形态分析、形态转化三个层次与小学美术教学的课程进行链接,形成“形态认知”创造思考教学思路,实施“形态认知”教学课程体系,提升小学生的创造力,并通过“威廉斯创造力测验”评估工具来评估“形态认知”创造思考教学的教学效果,培育出真正具有创造力、有实力面对未来的人才。

陈璐-韩国忠南大学建筑工学博士,现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产学研常务副主任,韩国色彩学会会员,大韩建筑学会会员。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建筑色彩设计,建筑照明设计。-韩国忠南大学-

发言题目《城市色彩设计及其应用》: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新兴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新兴城市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涌现的同时,一个摆在相关城市面前的难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建筑风貌缺乏特点,出现了千城一面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如何才能在城市化进程高度发展的今天,找到每座城市所特有的城市风貌,是摆在每一位设计从业人员面前的一道终极问题?引入色彩设计这一手段,作为设计的切入点,在已有的城市街区中规划出色彩特区或者使用色彩元素对建筑物外立面进行设计,不乏一种非常好的选择,以上这两种方法都可以提升城市自身竞争力,打造城市自身城市风貌,在未来的全球化进程中为自身争得一席之地。

连晓波-韩国东明大学设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创产品开,发陶瓷工艺,日用品设计。-韩国东明大学-

发言主题《德化白瓷茶具产业的设计发展方向》: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不仅继承了过去的传统,也正在向多元化社会发展。在继承德化传统文化形式的同时,正朝着现代设计的方向发展,不仅影响日常生活,也影响着很多陶瓷茶具的工作者。即使有陶瓷茶具,也越来越多地尝试利用传统形态、纹样等造型要素,缺乏现代方式设计。因此,通过设计改变来支撑德化陶瓷茶具产业,把握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已成为德化陶瓷茶壶产业培育过程中亟待进一步探讨的重要问题,整体德化陶瓷设计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特别是要把握现代生活方式和特点,社会背景和文化的发展等不同时代的要素,来对现代人所需求的德化陶瓷茶壶的设计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的策略方案。

詹安琪-Franco Albini基金会与Albini Associati国际关系负责人 IL DEDALO 研究型设计学社发起人 。研究方向为建筑结构,艺术思维。-米兰理工大学-

发言题目《独行者Carlo Mollino》:历史到当下意大利伟大的设计师比比皆是,以人物的角度发掘可以铺设出一张完整的思维网格。很少有建筑师会像Carlo Mollino一样难以被定义:极致的个人主义者,脱离主流轨道,与社会运动无关,不参与集体命题,不被现代性浪潮左右。他并不是后人熟知的与情色有染的花花公子,他的家具也和“有机设计”无关,更不能被称为Designer,因为他所有的作品都不是基于社会模式而造。Alessandro Mendini描述Carlo Mollino的一生是脱离传统技术、理论和学术约束的绝对自由者。在超现实与理性并存的空间里,速度与机械,摄影与女性,太阳船与蝴蝶军队似乎都是他的命题。这名古怪的独行者永远把[个人]的位置排在[身份]和[职业]的前面,这是他跨越专业壁垒和自我指涉的重要因素。意大利著名的建筑Slogan:“从勺子到城市",其输出的设计或许就是个人,社会,时代或生活的缩影。

陈志强-意大利土木工程师,意大利家具协会国际推广部,IL DEDALO研究型设计学社发起人 。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方法。-特伦托大学-

发言题目《从三角楣到预制梁,米兰宗教建筑中展现出的意大利现代设计》:教堂通常是意大利城市街区的中心,也是建筑中的”至高者”,他的形势,建造方式和空间与其他建筑来说更加无可避免的必须去响应时代,传统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尽管它们都不是Duomo,但作为极速扩张的城市来说,它们给那些生活在新扩城区的人们提供了依据,给这个城市从旧到新的迈进提供了延续。这次分享我会从三个米兰宗教建筑空间本身出发,从零碎的细节来理解意大利设计的基础,教堂是如此,建筑,城市和设计亦是如此。

孙懿-Zanotta品牌中国地区负责人 ,研究方向为意大利现代主义家具品牌的中国市场推广。-米兰理工大学-

发言题目《Zanotta: design comes first - 不仅是家具》:一切以设计为出发点,是Zanotta的品牌宗旨。面对全新的中国市场,品牌名称或许并非耳熟能详,但那些记录在近现代设计史书里的作品你一定见过: Achille Castiglioni, DDL, Carlo Mollino, Marco Zanuso, Enzo Mari, Alessandro Mendini, Superstudio, Ettore Sottsass... 诸多被博物馆收藏的设计师优秀作品也可以自由出入大众日常生活,在每个家里表达独特情绪。本篇重点介绍Zanotta致敬Carlo Mollino系列作品,设计不是他的谋生手段,物,不过是他热爱与情绪的表达方式。

© 柠檬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