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30|回复: 0

[生命学院] 水域生态学(Aquatic Ecology)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1-31 12:5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程名:水域生态学(Aquatic Ecology)  学分:1.5  学时:24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选修课  
开课学院:水产与生命学院  所属基层教学组织:
曾任课教师:
        课程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为水产养殖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相关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水域生态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在水域生态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养殖水域的各种生物学过程及其变化规律,能够运用水域生态学知识来分析养殖生产中发生的技术和理论问题。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包括有机体与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有机体与群落、单向流水生态系统、水体生产力与湖泊演替、人类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等方面,较系统和全面地讲授水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通过学习该门课程,以期学生掌握水域生态学的理论、原理与研究方法,认识水体中水生生物、种群、群落、水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并能灵活用于指导水产养殖与渔业生产。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有机体与生态系统(4个学时)
主要内容:水体的特殊属性,水生生物的生态类群,浮游生物,自游生物,沿岸生物,底栖生物,决定浮游动物生产力的水动力学因素,影响水体生产力的其它因素,生物圈。
学习要求:掌握水体的特殊属性,水体动力学对水体生产的影响,营养盐、水深、沿岸植物发育、河流梯度影响水体生产力的基本规律,水生生物的生态类群及其栖息地特征。理解水温的季节变化,风驱动的垂直运输,径流引起的上升流,潮水混合引起的上升流,洋流引起的上升流,藻类与全球变暖的关系,了解浮游、自游、沿岸、底栖生物的主要种类,全球水体生产力与捕获量。
第二章:水生生态系统 (10个学时)
主要内容:水体生态学,海滨生态系统生态学,深海生态学,湖泊海洋功能体,水生生态系统与全球生态学。
学习要求:掌握初级生产力、微生物环的定义,初级生产的过程,初级生产的上行控制机制和下行控制机制,光与营养盐对初级生产力影响的规律,海滨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海滨生态系统生产力与多度控制,深海生物营养食物来源,生物学保守与非保守化学物质,海洋与湖泊生物群落的功能,酸雨与淡水生态系统的关系。理解生产者合成的有机质的命运,海滨水文特征。深海群落结构特征。了解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规律,海滨环境特征,沿岸带与深海带异同,深海生产力,海洋与湖泊的物理特征,海洋在全球变暖中的作用。了解厄尔尼诺现象,其他气体在全球变暖中的作用,气候变化对全球海洋、湖泊水体的影响,海洋对气候影响的证据。
第三章:有机体与群落(8个学时)
主要内容:海洋与淡水生物群落物种组成,水生生物的繁殖、生活史与扩散,物种形成与生物地理学,水生生物的特有取食机制。
学习要求:掌握竞争、共存与演替,捕食对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优势度控制群落,奠基者控制群落,生物垂直扩散,水生生物取食方式。理解环境波动对群落组成的影响,斑块动态模型,迁移对群落组成的影响,竞争、捕食、干扰对群落影响的比较,幼体的扩散与食物获取。了解关于群落组成决定因素的范式转移,活动力控制模型,群落稳定型与尺度,水生生物繁殖的进化格局,构件生物与单体生物,物种形成,生物地理学格局,异养生物体内的共生现象。
第四章: 单向流水生态系统(3个学时)
主要内容:集水区,生物营养联系,定居、演替与干扰,水陆交换系统,
学习要求: 掌握集水区的概念,河流生物演替的一般规律,干扰对水生生物定居、演替的影响。理解水陆交换系统的特征。了解集水区土壤、岩石、植被及其他特点对河流及湖泊、水库的影响。河流生物网、食物链。
第五章:水体生产力与湖泊的演替 (3个学时)
主要内容: 初级生产力,次级生产力,渔产力,湖泊演替。
学习要求:掌握生产力、自养演替、异养演替的概念,初级生产力的基本理论与规律,次级生产力的基本概念与规律,现存量与生产量的区别,湖泊演替的一般规律,水体生产力的应用,。理解水体渔产力的评估方法,水体生产力的测定方法。水体生产力的测定方法,了解初级、次级生产力研究简史与概况,决定水体渔产力的因素,湖泊自然演替过程中理化特性、生物群落的变化。
第六章:人类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4个学时)
主要内容:。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开发利用,水生生态系统的退化,水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资源保护。
学习要求: 掌握水生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水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理论与一般原则。理解水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一般措施,水生生物保护、恢复的方法。了解人类开发利用水生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征,濒危物种灭绝概况。
四、教学基本要求
    教师应熟练掌握行为水域生态学知识、发展现状与前沿,在课堂上应对水域生态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并应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
    各章节讲授完毕后,给学生布置行为水域生态学热点问题,供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并提出自己的认识,旨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是采用启发式教育进行讲授。采用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方式,课前复习,课后总结。
    考试主要采用撰写综述(水域生态学中文文献)或翻译(水域生态学英文文献)的形式。论文题目自理,论文字数3000 ~ 4000字,格式规范(按正规期刊的格式)。严禁侵犯著作权,否则论文分数记为零分。
    总评成绩:出勤占15%、学生报告25%、期末考核占60%。
六、参考教材和阅读书目
参考教材:
1 Barnes RSK等. (1983) Fundamentals of aquatic ecology. Blackwell Science.
阅读书目:
2 何志辉主编. (2000) 淡水生态学. 中国农业出版社.
3 刘建康主编. (1999) 高级水生生物学. 科学出版社.
4 沈国英、施并章主编。(2001)海洋生态学。科学出版社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为水产养殖专业相关选修课。《水域生态学》是《生态学基础》的一门分支学科,后者包括农业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森林生态学、水域生态学等。《生态学基础》讲授生态学的一般原理、理论、研究方法,未对水域生态学进行专门、系统的讲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6-1 17:18 , Processed in 0.09055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