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894|回复: 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华中师范大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01: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课件名称 课件名称
第1课 第2课
第3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01: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传统的优势主干课程。它是在原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基础上,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文件精神,于2006年秋开始在全校本科生中(政法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学生除外)普遍开设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在我校,该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大致经历从分别建设到整合资源,组建教学团队两个阶段。
一、分别建设阶段
1、中国革命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的发展
  1985——1999年为开设中国革命史课阶段。当时,先后承担该课程教学的教师有陈震东、姜之铮、范先义、董树礼、龚伏秋、贺金浦、刘宗武、郭美兰、李怡、杨菲蓉、李文平、屠静芬等。课程负责人先为陈震东,后为刘宗武。在此期间,我们充分利用我校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多次聘请我校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刘望龄教授等给教师讲示范课,给学生讲专题讲座课,从而提高了我校中国革命史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于1991年被学校确定为第一批验收合格的主干课程。经过10多年的努力,我们不仅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职称层次较高、团结协作精神较强的教师队伍,而且主编出版了《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史新编》、《中国革命史学习指南》等一批质量较高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国革命史课程在我校的优势地位。
  1999——2006年为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阶段。此时,承担该门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有贺金浦、刘宗武、郭美兰、李怡、杨菲蓉、屠静芬、黄凯斌、刘士才、白莉莉等。课程负责人为刘宗武。在此期间,我们按照中宣部、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以课程设置调整为契机,以达到省级优质课程为目标,大力加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的课程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教学研究、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档案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出版专著5部,参编教材6本,在省级以上核心刊物上发表教研和科研论文20余篇。2000年9月,课程负责人刘宗武被评为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2001年9月获学校优秀教学工作二等奖;2002年9月,主讲教师贺金浦被评为湖北省“两课”教学优秀教师。2001年4月,在学校组织的主干课程复验工作中,该课程获得与会专家好评,被验收合格。2002年12月,《毛泽东思想概论》课被评为湖北省级优质课程,并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名义进行了表彰。从而确立了该门课程在武汉地区乃至湖北省高校的优势地位。
2、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发展
  我校中国近现代史学科是一优势学科,学科带头人为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在章开沅先生主持下,学科和课程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编写出版了大陆改革开放后较早的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1986年出版)。之后,先后编写出版了《简明中国近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外历史新编-中国近代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等教材。苏中立、孙玉华、董方奎老师主持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电教片获学校教研成果三等奖(1986年)。苏中立老师因教学改革的突出成果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1993年)。同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博士点授权单位,1988年又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学术地位的提高,明显带动了中国近代史课程得以走向成熟。
  1995年,中国近现代史课程被确定为学校级主干课程。
  1998年后,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看,中国近现代史通史课突破了传统的以侵略与反侵略、以革命史为主线的教学体系,从通史、大历史的视角重构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体系和内容。突破中国近代、现代史的传统划分,着眼于1840年至1949年社会演化的整体,在突出社会政治结构变革的同时,兼及经济、思想文化等结构的变迁,使中国近现代史成为一门综合性更强的历史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在教学方面,兼容多种教学手段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其间,承担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老师先后承担了5项教学研究课题,发表教研论文9篇,其中4项教研成果分获湖北省或华中师范大学教学优秀奖。出版有关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教材5部。刘韶军主编《新世纪网络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电子版编号7—89493—008)。1998年中国近现代史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这一阶段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的老师先后有朱英、刘伟、刘伟、彭南生、黄华文、沈志安、董恩强、李英铨,李宝红等。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敬业精神和教学能力较高,从而保持和发展了中国近现代史这一传统的优势课程。1997年,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被确定为湖北省优质课程。2002年,中国近现代史校级主干课通过学校
复验,被重新定位为优秀。同年,中国近现代史被确定为湖北省优质课程。
二、   建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组织教学团队
1、成立“纲要”教材编写组,为开设该门课程作准备
  2005年2月和3月中宣部、教育部6号和9号文件颁布后,我校成立了以校长马敏教授为首席专家,湖北名师、近现代史专家刘伟教授为主要成员的教材编组,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与北京等地高校共同主持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编撰工作。编写组成员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究及撰写工作,目前该教材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委员会审议,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为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2006年12月,刘宗武教授参加了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彩一门课”的全程教学示范录相片的讲授和录制工作,讲授和录制了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全程教学示范录相片。同年12月,课程负责人刘伟、主讲教师屠静芬主编、白莉莉等人参加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辅读本》。目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精彩一门课”全程教学示范片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辅读本》,均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为全国高校有关教师讲授该门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提供了教学示范与辅导教材。现在,课程负责人刘伟、刘宗武等人承担的教育部委托的重大攻关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资源库研发和网络学习平台资源集成方案研究,已经基本完成。目前,刘宗武、屠静芬承担的两项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湖北省级教研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与探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化教学环境研究”,均正在研究之中。
2、组建“纲要”课程组,共同承担全校“纲要”课程的教学
  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我们在学校的支持下,于2006年11月以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代史和原担任公共政治课——中国革命史和毛泽东思想概论的部分教师组建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共同承担全校纲要课程的教学工作任务。我校著名的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马敏校长、教材编写组主要成员刘伟教授,或给任课教师讲示范课,或亲自为学生授课,因而提高了这门课的整体教学水平。由于我们起步早,动手快,有一批造诣颇深的专家教授亲自给学生授课,因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敬业精神和教学能力较强,从而保持和发展了这一传统的优势,进一步奠定了在武汉地区乃至湖北省高校的优势地位,并在全国高校同类优质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01: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华中师范大学)1、教材使用与建设

1、教材使用与建设
  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我们开设中国革命史课程的教材大多为自编或与外校合编的教材,如陈震东、马世训主编的《中国革命史》(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陈震东、田海蓝主编的《中国革命史简编》(大连海运学院出版社1990年出版)、刘宗武主编的《中国革命史新编》(中国言实出版社1996年出版)等。1999年改为《毛泽东思想概论》课程后,我们在教材选用上,与时俱进,适时选用有权威性的教材,以确保教材的优质性,采用的教材大都是我校教师参与主编、湖北省教育委员会组编的教材和教育部社政司组编的全国普通高校“两课”示范教材,如梁琴、丁俊萍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丁俊萍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王顺生主编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等。2006年秋改为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后,我们使用的是我校马敏教授为首席专家、刘伟教授为主要成员组成的教材编写组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方面,我们曾为学生编写了《中国革命史学习指南》(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毛泽东思想概论学习指导》(内部准印本)。今年年初,我们编写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辅读本》,刘伟、屠静芬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以供学生主动学习和复习考试之用。此外,我们还向学生推荐下列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和参考书目: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出版),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1--8)、《中法战争》(1--7)、《中日战争》(1--6)、《太平天国革命》(1--7)、《洋务运动》(1--8)、《义和团运动》(1--4)、《辛亥革命》(1--8)(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出版),李新、陈铁健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通史》(1--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年出版),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等。
3、实践性教学环境
  湖北、武汉,在中国近现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里留下了丰富的近现代遗址、遗迹、文献档案资料,这为指导学生进行参观学习、社会考察等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十分宝贵和便利的资源条件。同时,中国近代史所资料室、历史文化学院资料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以及湖北省图书馆等藏有大量、丰富的文献资料的,这又为学生撰写有关中国近现代史方面的小论文、观后感等实践性教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4、网络教学环境
  学校教务处安排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全部是多媒体教室,可满足网络教学需要。
    学生宿舍全部可以上校园网,可满足学生课后上网学习需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01: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华中师范大学) 教学方法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兼容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其主要方法和手段有以下几种:
  第一,提倡演讲式教学法。虽然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但以老师讲授为主体和主导的方法则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位的方法。然而,要使一门公共政治理论课的讲授达到精彩,吸引学生,增加学生的抬头率,则莫过于采取演讲式教学。为实现演讲式教学,首先要极度熟悉讲课内容,把讲稿准备为演讲稿。其次,讲授内容要精炼,达到“精讲”的程度等。再次,要优化教学语言,包括语言的规范、语言的色彩,语言的流畅、语言的力度等,力争形成各自独特的教学语言艺术风格。
如刘宗武、黄华文等老师的教学,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地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在讲到红军长征时,他们朗诵毛泽东的诗词《长征》、长征组歌;在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朗诵黄河大合唱歌词,效果非常好,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第二,采取专题教授的形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在学生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历史知识基础上的公共政治理论课,鉴于学生对历史过程有了基本了解以及课堂授课学时有限的情况,采取专题讲授的方法,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更好地贯彻课程教学目标,是有重要意义的。如我们在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提出了三个问题组织教学:为什么辛亥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案的基本内容与局限、怎样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把相关内容组织到这三个问题中,深入分析。学生听后,深受启发。我们在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集中讲授以下5个大问题: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2、中国军民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3、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4、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并把讲授的重点放在1、2两个大问题上,以便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明确日本对中国的大规模侵略,以及日军的烧、杀、淫、掠等野蛮行径,实际上是要剥夺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懂得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正义性;认识中华民族大团结对于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重要意义,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第三,将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讨论是多项交流。好的课堂讨论,能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问题,互相交流看法,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从而吸收、巩固、加深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可以采取随堂提问讨论、专题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思想活力。随着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课堂教学引入讨论方法,已是中国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法。如我们在讲授“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时,教师出的讨论题目是“毛泽东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贡献”;在讲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我们出的课堂讨论题是“如何正确评价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的历史作用”。通过这些讨论,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想活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注意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这里的科研成果有两种,一是学术界的最新科研成果,二是任课教师的科研成果。吸收讲授前者,能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史研究状况及学术前沿,更好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状况,学科发展趋势。后者则授以学生研究的方法,把教学内容提升到研究性的程度。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介绍了有关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革命根据地建设等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刘宗武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鄂豫边区统一战线工作史》、《湖北抗日战争史》的有关内容转化到课堂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具有湖北地方特色,提高了学生的研究兴趣。
  第五,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和手段,突破课堂讲授的教学形式,构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网络化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学习环境下,大量接受课堂之外来自网络的学习资源,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加深对国史、国情,以及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精心制作课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适当组织学生观看《百年中国》、《世纪中国》等教学资料片。
     在考试中,我们既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占总成绩的40%),又注重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为了使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真实、可靠,我们建立了一套既来源于教师、体现教师主体意识,又符合教考分离原则的试卷组织的工作流程,即:教研室主任制定《课程考试双向细目表》——任课教师讨论《课程双向细目表》,然后出每人出一套试卷并附标答 ——教学秘书整理试卷、建立充实试卷库——教学院长精选试卷(A、B)——教学秘书编排、印制——教学院长审核定稿。通过近年来的积累,现在我们已基本建立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试卷库。同时,我们还在课程教材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教分离的基础上,实行集体阅卷制度及成绩登录工作,最大限度地规避了在学生成绩评定中可能出现的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平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3-4 01:06: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大学普通高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课程在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总之,本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
     同时,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学生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一个学期的课程,其知识模块与对应的学时为:
导言                                         1学时
1.上编综述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2学时
2.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3学时
3.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2学时
4.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学时
5.中编综述 翻天覆地的三十年                2学时
6.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3学时
7.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2学时
8.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3学时
9.第七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3学时
10.下编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1学时
11.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学时
12.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学时
13.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学时
结束语                                     1学时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课程重点: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是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近代中国人民为挽救国家危亡而进行的探索和斗争的历史证明,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现代化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2.了解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历程,总结其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在总结分析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时,正确认识社会政治腐败与经济技术落后在其中的关系。社会政治腐败和经济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两方面原因,但经济技术落后并不决定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必败,社会政治腐败是最主要的原因。
3.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太平天国虽然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但农民阶级的局限决定他们不可能取得胜利;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但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实现近代化;维新派主张用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他们政治上的软弱性,最终导致失败。辛亥革命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由于它没有彻底地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4.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意义。
  在新文化运动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文化的一部分被引入中国;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苏俄的帮助下,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工人运动结合,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高潮,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以及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秋收起义后首先探索发展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
6.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时期,虽然国民党政府是代表中国的政府,虽然共产党接受蒋介石国民党的领导,但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在其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包括倡导、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实施一套完整的抗战策略和方针,领导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7.国民党政权败亡的历史必然性。
  了解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假和平真内战,假民主真专制的本质及其活动,从而认清国民党政权败亡的真正原因。
8.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与基本矛盾,认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9.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及其现实意义。
  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1956年至1957年上半年这段时间,又散见于1957年下半年之后的近20年间。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国防、对外关系、执政党的建设等方面。要对这些探索的积极成果做一个全面详细的总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要把握住一些最主要的、最基本的方面。这些成果对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10.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懂得在当代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同时也要进一步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课程难点:
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深切认识正确判断社会性质的重要意义。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是近代中国国情的基本方面,也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出发点。
2.深切认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与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关系。
  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武器和机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这并不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主观愿望,他们的主观目的,是追求在华利益的最大化,是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完全的殖民地。近代中国之所以没有沦为完全的殖民地,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进行反侵略斗争的结果;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富强而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3.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发动的现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按照世界历史的常轨,资产阶级思想运动只会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而马克思主义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思想理论,中国知识分子何以会自觉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这是因为:第一、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第二、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第三、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第四、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频发期,给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认清这一错误倾向产生的深刻根源,对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具有关键意义。
5.国民党政府既抗战又反共反人民的两面立场。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在各族人民力主抗战的推动下,国民党政府也走上了抗战之路,并于抗战初期在正面战场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国民党政府从本质上讲,是反共反人民的,为了维护其一党独裁统治,不希望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民主运动发展壮大,因而采取了压制的立场。国民党政府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导致了正面战场军事上的一系列失利。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的内部,有一部分是力主抗战的,并为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6.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性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抗战胜利之后,中国共产党顺应民心,为争取和平和民主进行了不懈努力,与国民党的卖国独裁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全面内战爆发后,在解放区进行了符合人民利益的土地改革,在国统区领导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人民民主运动,日渐获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由于国民党坚持一党独裁的方针,各民主党派想通过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来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的希望和幻想也日渐破灭。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顺应民心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富有历史的正确性,社会主义新中国是当时历史景况下中国人民的一种正确的必然选择。
7.正确认识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崭新道路。在1955年下半年之前的两年多时间里,基本是稳妥的,但1955年下半年以后,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远远地走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前面,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从而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的关系。
8.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及其原因。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总体上看取得了重要成就。但这些成果还只是一些有待深化的原则,有的尚未完全展开,有的在后来又有改变。这就为错误理论的产生留下了一定空间,此外,要求一个政党、一个领袖或领导集体,对革命事业不同阶段上的所有问题都有成熟的经验和理论,或要求在短时期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就达到一次性成熟,都是不现实的。
三、解决路径:
  上述问题是中国近现代史学习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规律和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养。
1.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著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来学习、研究中国近现代史。
2.引导学生注意收集和运用综合性的历史资料和典型性的历史资料,并引导他们从当时历史环境出发来分析和认识问题。
3.引导学生加强和扩大课外阅读,以扩大视野,引导他们从联系与比较的角度积极思考问题、解决思想问题。
4.通过课堂讨论、辩论,课后撰写专题小论文等方式,启发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培养进一步认识问题、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
  第一,组织学生进行参观活动。充分利用武汉、湖北的历史遗迹、遗址等教学资源,如近代武汉的租界、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陈列馆、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八七会议旧址、八路军驻汉办事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等,安排、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感想或体会,以增加对重大历史事件及过程的感性认识。
  第二,开展演讲比赛、课堂讨论、专题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学生感兴趣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历史问题,进行演讲比赛、课堂讨论和专题研究,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刻认识 “三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利用寒、暑假学生返乡或外出旅游的时间,指导学生就某个具体问题就近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调查报告,以增进大学生对现实中国社会的了解,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根据多年来我们进行实践教学的经验,以上实践教学的效果是比较好的,对于延伸、拓展、深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的教学内容,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是大而空的“说、教”课的偏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有重要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5-2 15:05 , Processed in 0.0453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