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97|回复: 0

施蕴渝:耕耘于结构生物学的女科学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8 16: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施蕴渝,1942年4月生于重庆,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涉及计算生物学和结构生物学,长期奋战于科研第一线50余年。为中国生物磁共振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误打误撞,选对学习方向
1942年的4月21日,施蕴渝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中国核物理学和核物理高等教育的开创者、奠基者。母亲是一名中学老师。双亲平时工作繁忙,对孩子的学业管得很少。
父亲乐观开朗、淡泊名利,一心投身于祖国的物理研究与教学;母亲认真负责、关爱学生……这些品质都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施蕴渝的精神内核。
1960年,施蕴渝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她回忆说,“我从小就对数学、物理很感兴趣。我当时上大学报志愿时,是想报北大物理系的。科大是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刚刚创立的一所新型高校,我妈妈是中学的教导主任,当时中学的校长对她说‘让蕴渝去报科大吧’,后来我就报了科大。报科大时,我报的是核物理专业。后来,我们有一部分人被分到了生物物理系。刚开始,我没觉得自己特别喜欢这个专业,但后来等我真正开始做相关的研究工作之后,我才发现,这个专业其实挺好的。”
她说,“因为生物物理系的学生,都有很好的物理学基础,而现代生物学已不再是简单、传统的生物学了,我后来研究的结构生物学,通过核磁共振来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都需要物理学的基础。”尽管有点误打误撞,最终学习了生物物理专业,但她很庆幸冥冥中选对了方向。
当时,科大的讲堂上活跃着一批著名学者的身影,如钱学森、华罗庚等。这一批科学家中,有很多人如钱学森、郭永怀都是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开始走上讲台,走入科研基地,开始了兢兢业业地科学研究,以及科学知识传播之旅。施蕴渝也感受到了老一辈科学家科教报国的情怀,看到他们身体力行的榜样,也为她的心中点亮了科教报国的梦想。
科研报国,情系结构生物学
1965年大学毕业后,施蕴渝开始了人生中的科研之旅。最初,她是被分配在卫生部的中医院研究院当实习研究员。到了70年代,科大响应北京高校外迁的号令,几经周折,最终决定外迁到安徽省合肥市。南迁初建时期的条件非常艰苦。施蕴渝随爱人,作为科大教师的家属,一同南迁到了合肥市。
1979年至1981年期间,她在意大利罗马大学物理化学系,以及CNRS结构化学实验室进修,从事计算生物学研究和结构生物学研究。1984年6月至1985年1月,她又前往荷兰格罗宁根(University of Groningen)大学物理化学系,进行合作研究。
她说,“我当时在欧洲,觉得欧洲一些实验室的科学家非常好,他们做科研就是因为对这项研究感兴趣,而且会几十年专心致志地去干好这件事,把它做到最好。我觉得,他们的这种科研精神挺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尊重……”
海外的留学经历大大开阔了施蕴渝的科研视野。她也非常珍惜这些宝贵的学习时光,学成回国后,她努力用自己所学的先进知识为建设科大服务。她率先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结构生物学实验室使其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后来成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多年来,她领导和创建的实验室,建立了多维核磁共振实验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系统方法,研究了一些重要蛋白质的溶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计算生物学方面深入开展了与蛋白质分子设计及药物设计有关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学研究。
甘为人梯,育人展芳华
施蕴渝不仅在科研报国的路上,硕果累累,在甘为人梯教书育人的路上,也是繁花朵朵。她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会创造各种条件,把学生送到国际一流的实验室,让他们去开眼界,但是学成之后,她也非常期盼学生们能够回来。在施蕴渝心中,中国的科学技术走向世界前列是她的梦想。“科教报国不是简单地喊口号,实际上这是一种对国家对民族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她认为,“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就是基础培养,重视本科生的数、理、化、生基础教育,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创新性人才,这是关键问题所在。”
教学上,她于20世纪80年代初请来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梁栋才研究员来科大讲授蛋白质晶体学课,她自己开设了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学和生物大分子分子动力学模拟的课程,这是在国内完全空白的情况下,在国内高校率先建立的结构生物学与计算生物学完整的教学体系。她说,“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生命科学学科原创性工作少的问题,要非常重视大学本科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她说,“经常,我的有些学生毕业要走了,会说‘你给我们写几句话吧’。我说‘我送你们几句话,也是要跟我自己讲的几句话’。一是,我们要‘仰望星空’,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二是,我们要‘脚踏实地’,做科学研究的人一定是要踏踏实实去干的。三是要‘与爱同行’,我们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爱我们的亲人,爱老师,爱同学,爱朋友,要永远关爱那些比你更困难的人。”
她在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期间,学院引进了一大批优秀年轻的人才,博士点由2个变成了7个,并且获得了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成为了教育部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
2007年8月,国家教育部授予她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4年她荣获了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和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奖。
施蕴渝说,“对于一些刚回国的学生,和一些刚步入科研行业的学生,我想对你们说,你们遇到了非常好的时代。新中国建国七十年了,改革开放也有四十多年了,中国的科学技术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我们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还应该在世界舞台上更加努力。中国未来的前途在年青一代身上,你们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施蕴渝老师访谈(视频来源:人民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5-16 03:53 , Processed in 0.03773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