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51|回复: 0

蝶恋花·密州上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1: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灯火钱塘1三五2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3吹笙香吐麝4。此般风味应无价5。   
寂寞山城6人老也。击鼓7吹箫,却入农桑社8。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9云垂野10。

注释:
1.钱塘:即杭州。
2.三五:十五。此处指正月十五日。
3.帐底:指帷帐中。
4.香吐麝:意思是点燃的炉香散发出香气。麝,也称香獐,雄的脐部分泌一种麝香,可作香料,此指香气。
5.此句元本作“更无一点尘随马”,可从。尘随马:浮尘随马蹄而扬起。初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6.山城:指密州治所诸城县。
7.击鼓:《周礼·地官·鼓人》:“以灵鼓鼓社祭。”
8.农桑社:农家节日祭神的场所。
9.雪意:下雪的征兆。
10.云垂野:杜甫《旅夜书怀》诗:“星垂平野阔”。或由此变化而来。

赏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十二月,苏轼来到密州知州任所。次年正月十五日,他在密州度过了第一个元宵节,有这首调寄《蝶恋花》的节序词为证。
这首词题为《密州上元》,却以一半的篇幅追述杭州元宵节的盛况。起句特意点明地点为“钱塘”(即杭州),时间为“三五”(即元宵节),而冠之以“灯火”,便显示出元宵节的特点。接着对节日的明月展开描写。与前句联系起来看,令人想见灯月交辉的美景,进而写到花团锦簇的游人:那如霜的明月,照见游人宛如一幅幅图画。随后,词人转换角度,描写帷帐里婉转悠扬的笙歌,香炉中缭绕的烟雾以及散发的香气,又反用唐诗中“暗尘随马去”之句,写车水马龙而纤尘不起的整洁的街道。总之,词的上阕紧紧扣住一个大都会特定节日的风物特点,作多侧面、多角度的描摹与点染,便写出了杭州元宵节的繁华和美丽,热闹和温馨。
过片笔锋一转,便兜到题目上来:“寂寞山城人老也”。在空间上由繁华闹市一下子转到“寂寞山城”,在时间上则由往昔转到了当前,见出作者绝大的笔力。在词的下阕,作者对“山城”节日风光并未从正面着笔去写,而只是用“寂寞”二字加以概括,可见上阕写“东南形胜,三吴都会”的杭州元宵盛况,乃是作反面衬托的笔墨。“人老也”三字,以叹息出之,暗含着关合上、下阕的两地为官的经历,更传出了因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落寞的心情。作者当时才四十岁,由通判改任知州又是升迁,为什么心绪不佳?拿他在后来的《超然台记》中曾写到自己境遇的变化:“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墻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至于所面对的一方社会环境,他还在同篇中写道:“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身为州郡长官,又一向关心民瘼,所以作者的内心怎么能不产生一种沉重感呢?
以下四句,作者别开境界,写乡村祭祀活动以及郊野景物。在这上元之夜,作者随意闲行,忽然听到城外远处传来吹箫击鼓的声音,循声前往,不知不觉地来到了农民节日祭祀的场所。“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两句,勾画出了一幅古色斑斓的风俗画。当夜深“火冷灯稀”时,作者才离去,此刻,他分明感到“霜露”的寒意,抬眼看到旷野处阴云低垂,雪意浓酣。这几句固然进一步渲染出苍凉、冷落的气氛,由前“寂寞”二字一线贯穿,却也蕴含着一种慰藉与希望,这就是从“昏昏雪意云垂野”的景象中所看到的丰年的祥兆。作者在上年十二月所写的《雪后书北台壁二首》之二中说:“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又在当年三月写下的《出城送客,不及,步至溪上二首》之一中说:“父老借问我,使君安在哉?今年好风雪,会见麦千堆”。均可作参证。

参考:
《苏轼词新释辑评(上)》,叶嘉莹主编,北京:中国书店,2007.01,第315-318页。本篇作者王文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5-10 05:47 , Processed in 0.04367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