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40|回复: 0

古典诗词中的三国风云与时代沧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1: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群贤辈出的时代,建邺英华、东吴群彦、蜀中豪杰,群英荟萃,蔚为壮观。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文学诸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皆足彪炳史册。


单就诗歌而言,自建安以来,“三曹”“七子”横空出世,为中国古代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树立了“建安风骨”这一重要的诗歌美学典范,影响深远;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也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重要题材,激发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们创作出无数的经典。


东汉末年,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实际操控着北方中原的政局,同时父子三人也是诗坛的领袖,在他们身边聚集着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著名的文人,史称“建安七子”。他们身处风云激荡的乱世,应对着战争、疫情、死亡的考验,用诗歌这一独特的方式,悲天悯人,真实记载了社会动乱中的民生疾苦,更抒发了乱世英雄建功立业、收拾金瓯的强烈使命感。


他们的作品“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风骨”见称于后世。从刘勰到唐代的陈子昂,无不将“建安风骨”视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美学典范,大诗人李白的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更是千古传诵。


三国时期的战乱、疫病,给“三曹”“七子”的诗歌带来了浓郁的悲剧色彩以及人生短暂的哀叹。


曹操的《蒿里行》以纪实的笔法,记录了汉末北方群雄争战所带来的民生凋敝和灾难,如“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数句,明代诗人钟惺的《古诗归》誉之为“汉末实录”。


与战争相伴而来的是,疫情的肆虐流行,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后汉书》中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卷二七),但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叙论》中说,他宗族中二百多口人,在建安疫情中,“其亡者三分有二”。曹丕在《与吴质书》中更是抒发了“亲故多离其灾”,建安七子中更有“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零落略尽”的悲痛。


一时间,对人生短暂的喟叹就成为诗人们创作的重要主题。


刘桢有诗曰:“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为称百年寿,谁能应此录?低昂倏忽去,炯若风中烛。”将人生比作大风中的烛光,微弱而短暂,随时有可能被吞噬。这样的感慨在“七子”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徐干《杂诗》中有谓:“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阮瑀《七哀诗》则发出了这般嗟叹:“丁年难再遇,富贵不重来。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冥冥九泉室,漫漫长夜台……”


三国时期文士们对人生的迁逝之悲,亟须一种消解的途径,那依然还是诗歌,也只有诗歌才能浇释其心中之块垒。就在喟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的同时,他们更用诗歌表达出积极突破天命之限,追求更高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情怀。“建功不及时,钟鼎何所铭……庶几及君在,立德垂功名”(陈琳《诗》),几乎成为那个动荡不安年代中文人普遍的志向。王粲在其《从军诗》中说:“身服事干戈,岂得念所私……”曹植给好友徐干的诗中亦慷慨激昂地说:“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聊且夜行游,游彼双阙间。文昌郁云兴,迎风高中天……亮怀璠玙美,积久德逾宣。”(曹植《赠徐干》)在世人广为传诵的《白马篇》中,曹植更是以豪迈之情发出了这样的呐喊:“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文坛的领袖,他的创作更是堪称典范。他的诗歌抒写了他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寥寥数语,充分表达了他统一天下的志向和求贤若渴的心情。《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一诗,连续以“神龟”“腾蛇”“老骥”作比,抒发了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无怪乎宋代学者敖器之在《诗评》中称赞曹操的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建安风骨”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重要遗产,在后世得到普遍传扬,而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及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化和时代沧桑,也成为后世诗词创作中一大重要的创作母题。


在三国群英中,诸葛亮因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格魅力,被后世许多诗人、词人追怀和吟咏。


诗人李白在《梁甫吟》等诗歌中,就以诸葛亮与先主刘备之间的君臣际会,来伤悼自身遭谗罹祸而不得君臣遇合之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而渴求光明的心声。


而诗圣杜甫到了成都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谒武侯祠,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这首《蜀相》写成以后,激励了一代代的仁人志士,天下后世,大凡读到此诗,尤其是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无不流涕伤怀。


韩愈《顺宗实录》卷五记载,唐顺宗时参与“永贞革新”的王叔文等人对于国势忧心忡忡,常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因唏嘘流涕”。在经历了靖康之变后,宋王朝留守中原的老将宗泽,临终之际未能实现收复中原之志,连呼三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气绝而终。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的结尾饱含深情地写出“《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则显系化用杜甫此诗的尾联,藉此抒发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在中国文学史上,对三国风云与时代沧桑喟叹的诗词佳作,不胜枚举。


明代杨慎的《临江仙》词,伴随着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传播而脍炙人口,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我们不妨在这首大气磅礴的作品中,结束我们今天的分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5-11 21:51 , Processed in 0.17323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