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入学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80|回复: 0

“诗词名家讲”之《元曲三百首》(一)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0 11: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后来人们则习惯于把唐诗、宋词、元曲称为鼎立于中国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但元曲并非一种单一的体裁,它其实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杂剧是戏剧,散曲则是一种诗体。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杂剧的主要部分唱词,均按曲调谱写,与散曲相似;而散曲则是一种无科白、无情节的“清唱”。魏良辅《曲律》说:“清唱,俗语谓之冷板凳,不比戏场借锣鼓之势,全要闲雅整肃,清俊温润。”其体制和唐宋词的小令大致相似。


散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味。后来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吸取了传统诗词的滋养,在艺术上渐趋成熟,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风貌,终于代词而起,成为擅有元一代之胜的新兴诗体。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的基本单位,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它是按照不同的曲调创作的,通常以一个曲调为一首。曲调又名曲牌,各有其名称,如《水仙子》《蟾宫曲》《落梅风》《喜春来》《小桃红》《金字经》《沉醉东风》等。每个曲词有一定的谱式,包括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曲调有北曲和南曲之分,北曲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无入声,用弦乐器伴奏;南曲用韵以江浙一带语音为准,有入声,以箫笛伴奏。元散曲的曲调绝大部分属于北曲,曲调名称有四百多个,但常用的只有四十调左右。这些曲调分属于十二个不同的宫调(宫调略等于现代音乐中的调式),其中小石调、商角调、般涉调中的曲调很少,又只用于套数,最常用的不过“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南曲亦同)。每个宫调大体上适于表现一定的声情,例如正宫宜“惆怅雄壮”,中吕宫宜“高下闪赚”,南吕宫宜“感叹伤悲”,仙吕宫宜“清新绵邈”,黄钟宫宜“富贵缠绵”,大石调宜“风流蕴藉”,双调宜“健栖激袅”,商调宜“凄怆怨慕”,越调宜“陶写冷笑”等(见《太和正音谱》)。但也只是大致如此。例如乔吉的【南吕】《玉交枝·恬退》、孛罗御史的【南吕】《一枝花·辞官》,其声情大体近似“感叹伤悲”,但张养浩的【南吕】《一枝花·喜雨》虽属同宫调,其声情却带欣喜而不是“感叹伤悲”。所以宫调与声情并非绝对相应,不可拘执。有的曲调也可以分属不同的宫调。


散曲作者倘觉填写一曲小令意犹未尽,可以把全曲再重复一遍,称为“幺”或“幺篇”;还可以把宫调相同而音律恰能衔接的两三个曲调连接起来填写(最多只能填三调),称之为“带过曲”,属于小令的变体。元人使用的“带过曲”调式约有三四十种,最常见的有【正宫】《脱布衫》过《小梁洲》、【中吕】《醉高歌》过《红绣鞋》、《十二月》过《尧民歌》、【南吕】《骂玉郎》过《感皇恩》等。


套数又称散套、套曲,结构较为复杂,它吸收唐宋大曲、鼓子词、诸宫调等配套的方法,把同一宫调中的多种曲调联缀而成一整套曲子,每套曲子的联缀有一定的顺序,一般用一二支小曲开端,用“煞调”“尾声”结束,中间选用的调数可多可少,少则三四调,多则二三十调,不管调数多少,必须一韵到底。


(本文节选自“诗词名家讲”系列之《元曲三百首》“前言”,该书由叶嘉莹主编、任中敏选编、吴战垒校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入学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Archiver|小黑屋|手机版|滚动|柠檬大学 ( 京ICP备13050917号-2 )

GMT+8, 2024-5-12 19:02 , Processed in 0.04731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